《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通常来说,语文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平、审美情趣都是高于学生的,在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但是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对所走进的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我任教三年级语文时在教授了《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后,针对本课的第二课时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阅读教学。【课文分析】本文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我”家窗前的草地上有许多蒲公英,每当它开放时,草地就变成了金黄色,大家都夸“金色的草地太美了”。“我”和弟弟常为了寻开心而轻易揪掉这些蒲公英。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蒲公英早晚是合拢的,只有中午才张开黄色的花,草地也因此而变成金色。自然是有生命的,从那时起,“我们”喜爱上了这种花,意识到草地、植物也有生命的。本文叙述条理清楚,富有童趣。前后内容对比着写,5个自然段,可分为2部分。前22个自然段写“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后三个自然段则是写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后三个自然段写了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的特点。草地也因为蒲公英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张开自己金黄的手掌而变成金色的。作者有了这一发现后便喜欢上了这种小花。作者喜爱蒲公英的原因是充满童趣的。因为他发现,蒲公英和孩子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同时,在这篇课文中还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这种亲情不是父母之情,不是朋友之情,而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兄弟之情。这种兄弟之情隐隐地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如果说感受蒲公英的有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是文本的一条明线,那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浓浓的兄弟之情就是文本的暗线了。结合文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孩子爱观察,爱大自然,还应让学生体会这兄弟之情。这就需要老师把握好引导者的身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以阅读主体的地位感悟情感,获得情感上的升华。【案例片段】(学生感悟兄弟亲情。) 师:请同学们把《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自由地朗读一遍。学生读。书声朗朗,在教师中响起……书声渐渐稀落,从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篇文章所叙述的情节很有兴趣。师:通读文章之后,从同学们的表情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了他们兄弟间的亲情。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他们兄弟间的亲情? 思考片刻,有些学生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手,有些只用眼神看看我,更有的学生是把眼神看向别的地方……从这看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自信。师(我积极鼓励):同学们,要相信自己,不要害怕,赶快举起你自信的小手吧。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学生发言)生:这一句话:“常常是这样,我们随便到什么地方去狩猎──他在前面,我跟在他后面。”特别是“常常是这样”,从这里我感受到了他们兄弟的亲情生(积极发言):还有!我找到的是这一句话:“‘谢廖沙!’──我一本正经地喊他,等他回过头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假装大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从这句话当中我感
《金色的草地》教学案例-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