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 中国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制的形成与变迁王怀勇[摘要] “农村社会福利”及其相关的保障制度问题不仅成为时下国家和政府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而且也成为目前学界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因此,厘清社会福利的基本内涵,从实证层面研究我国从改革开放前的集体福利模式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福利模式演变的传承脉络及演进趋势,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关键词]农村社会福利;二元结构;新农村建设[中图分类号]DF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4—0080—06 长期以来,以户籍制度为表征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不断扩大和加深了中国城乡以及贫富之间的差距,致使农民渐趋沦为人数最多的弱势群体。其突出表现为:农村社会福利始终游离于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大部分社会福利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斥在保障体制之外。是故,建立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目前已经成为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任务。关于“农村社会福利”的界说在当代,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公平与效率, 是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普遍面临的艰难选择之一。对于一国而言,单纯的经济增长仅仅意味着物质财富数量上的累积,而实现真正的社会发展还需要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通过系列的制度变革以完成社会结构和政治、思想体制的合理化,以改善利益族群之间的关系,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 各国历来对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均予重视,其原因既有照顾人民生活的考虑,也有维持社会安定、保障社会利益的追求。在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基于中国特殊的发展路径与时代背景, 农村社会福利问题日渐凸显,不仅成为当下国家和政府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也成为目前学界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然而,无论是现有的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实务操作,在界定社会福利时有着明显的认知分歧,以此去理解农村社会福利必然会造成理论上的混淆,既不利于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也不利于对社会政策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细加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与实务界过于强调“生存型保障”而非“发展型福利”,不仅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所产生的社会诉求,并且不便于与主张“大福利”的国际社会进行制度交流。鉴于此,从广义上界定社会福利,使其包括生活救助、教育、卫生、保健、文化、住房、就业、环保等项目,以此来确定政府部门开展社会福利工作的范围就应当是大势所趋。?以此为依据,本文认为,所谓农村社会福利,就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并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采取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政策措施的总称。进言之,农村社会福利是一项面向全体农民的社会政策;它的组织与实施不再单纯是民间的互助互[基金项目]重庆市高校首届创新团队“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法制研究”建设计划[作者简介]王怀勇,西南政法大学经济贸易法学院讲师,博士,重庆401l2O。 80· 济,而是由政府直接干预并承担责任;它的内容不再是满足农民因生存而需要的单纯的物质生活保障,而是增进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2故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村社会福利的具体内容从其项目来看,应当包括两大部分, 即:保障性福利(即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事业、社会优抚)和非保障性福利(医疗服务
社会科学研究2009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