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18、阴偏衰: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19、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则称为“因人制宜”。20、阳中求阴: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而设立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阴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用于治疗阴偏衰的虚热证。21、泻南补北: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22、气门:即汗孔,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外气体交换的部位,故称之为“气门”。23、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生化的谷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24、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25、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使病因,又称致病因素。具体地讲,凡能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及心理活动障碍而发生疾病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皆可称为“病因”。26、寒:是指机体阳气虚弱,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生,或阴寒之气弥散的病理状态。27、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