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v .
中医根底理论
名词解释
1. 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开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它包括中医根底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局部。
2. 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根底,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 中医根底理论:中医根底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根底。包括中医的哲学根底、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那么。
4.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认识的思想。它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主要表达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点之一。
5. 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开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安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 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对待生命、安康和疾病的发生开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
7. 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那么,又是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根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点之一。
8. 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病症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 .
. v .
9.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的过程。
10. 体征:能被观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
11. 症:即病症。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广义的病症包括体征。
12. 证:又称证候。是指在疾病开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开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13. 病:又称疾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开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14. 同病异治:一样的疾病,由于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同病异治。
15.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样的证,可采用一样的方法治疗,称为异病同治。
16. 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17. 气化: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之为气化。
18. 气机:即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四种根本运动形式。
19. 阴阳:同一事物部或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20. 阴气: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的气,称为阴气。
21. 阳气: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的气,称为阳气。
22. 阴阳对立:阴阳对立即阴阳相反,是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23. 阴平阳秘:阴气平顺,阳气固秘。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阴平阳秘。
24. 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即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 .
. v .
25.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的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26. 阴阳消长:消,即减少;长,即增加。是阴阳对立双方量的增减的运动变化。
27.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28.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它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是生命产生的根本条件。
29. 阴中求阳:治疗阳虚证时,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在大量补阳药物中参加适当的补阴药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