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山阳_唐人关于竹林七贤的历史记忆.pdf.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5 竹林七贤的故事经过唐前以及唐朝的代代相传、层层包装, 已经成为魏晋风度之典范; 竹林七贤以其特有的风采和魅力吸引、诱惑着唐人, 使得唐人不断去追忆有关这一组前贤的历史、寻访他们的足迹。试读唐人朱湾的《七贤庙》: 常慕晋高士, 放心日沉冥。湛然对一壶,土木为我形。下马访陈迹, 披榛诣荒庭。相看两不言, 犹谓醉未醒。长啸或可拟, 幽琴难再听。同心不共世, 空见藓门青。七贤在诗人眼里无疑是魏晋之际的贤人高士, 诗人对七贤能够“沉冥”于醉乡, 达到土木形骸的境界钦慕不已。因此诗人拜谒这几位贤人, 并试图寻访他们的陈迹。然而古与今之时代相隔, 醉与醒之状态不同, 故而只能是“相看两不言”。阮籍之长啸或可模拟, 嵇康之琴却再难聆听, 只因那一曲《广陵散》已成绝响。因而, 最后留给诗人的便是虽然与七贤同心却不能与之共世的遗憾和惆怅。这首怀古之作揭示的是唐人“常慕晋高士”的高雅趣尚, 同时也传达出他们共同的心理感受, 那就是与竹林七贤“同心不共世”的遗憾。因为这志趣, 因为这遗憾, 才有了唐人对竹林七贤的集体记忆。七贤不仅仅是唐人的历史记忆, 更是唐人的文学记忆。而表述文学记忆的常用策略之一便是“用典”或曰“用事”,这也是中国古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 目的是令文字更为精练含蓄, 亦显示作者之学识博雅。对此,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篇云: “事类者, 盖文章之外, 据事以类义, 援古以证今者也。”陈寅恪在论及用典之作用与效果时, 更有过一段很形象的描绘: “古事今情, 虽不同物, 若于异中求同, 同中见异, 融会异同, 混合古今, 别造一同山阳: 唐人关于竹林七贤的历史记忆撰文/刘小兵文史百题山阳:唐人关于竹林七贤的历史记忆 6 文史知识 异俱冥, 今古合流之幻觉, 斯实文章之绝诣, 而作者之能事也。”(《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09 页) 所以, 中国古人写诗作文喜欢并且擅长“使事”、“用典”,唐人也不例外。考察“山阳”这个与七贤有关的典故如何被唐人发现并被反复引用, 可以一窥唐人关于七贤记忆的某些侧面。七贤事迹遍载于唐前以及唐人之史书典籍。七贤聚会一般被称为“竹林之游”、“竹林之会”,同时也被称为“山阳之会”。“竹林”之称多已熟知, 而“山阳”云云, 则是由于山阳曾是嵇康旧居, 也是七贤聚会游赏之地。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 “嵇康寓居河南之山阳县”;又如《世说新语·言语》篇刘孝标注引《向秀别传》曰: “向秀常与嵇康偶锻于洛邑, 与吕安灌园于山阳。”山阳, 原为县名, 两汉所置, 或因地处太行山以南, 故称山阳, 故址在今河南焦作东, 北齐时废。然而在唐人眼里, “山阳”这个属于过去时代的地点名词, 因与竹林七贤有关而倍增其文化意蕴。所以, 唐人在用“竹林游”、“竹林会”、“竹林之会”等指称七贤之会的同时, 还常常会用“山阳会”、“山阳之会”来指代七贤之雅集, 或借“山阳”以追思历史、感悟现实。其实, 无论“竹林”还是“山阳”,都是饱含丰富历史文化意蕴的“符号”,能够传达作者、唤醒读者在某些方面那难以言传的深层体验。 一 “山阳五百年,绿竹忽再荣”:恣意纵情的人间欢宴“山阳五百年, 绿竹忽再荣”这句诗出自大诗人李白之口。面对竹林七贤的高情逸气, 李白在追慕前贤的同时, 显示出了唐人特有的自信与豪迈,

山阳_唐人关于竹林七贤的历史记忆.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qpkhvg37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