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张爱玲的残酷之美央视百家讲坛 2004 年 10 月播出主讲人简介: 止庵: 学者, 自由撰稿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经出版有《樗下随笔》、《张爱玲画话》和《罔两编》等著作。内容简介: 关于张爱玲有很多评论和著作。这些评论中, 有一个常见的意见, 就是张爱玲的作品比较悲观, 没有塑造英雄。有一位评论家, 他曾经引用张爱玲在《金锁记》里边的一句话来概括张爱玲的小说, 就是“一级一级, 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她为什么这样?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悲观或者乐观能够解决的问题, 背后还有一个东西, 那就是《张爱玲的残酷之美》。张爱玲笔下的若干“好人”, 他们都是一些善良的人, 他们对于生活都有一些小小的愿望, 但是在张爱玲的笔下, 这些要求都落空了。张爱玲的这种态度, 使我们联想到鲁迅。实际上张爱玲是把鲁迅所用的曲笔,没有写的东西,她给写出来了。她的这个态度,鲁迅说的是消极,我们说是一种很彻底的态度,就是说在写这个地方的时候,是不留余地的, 直接把这个人真实的命运给揭示出来。那么怎么会是这样的一个写法呢?我觉得这里边有两个视点。一个视点是人间的视点,也就是说站在普通人的立场。这个人可以有喜怒哀乐,可以有悲欢离合, 她看待这个自己或者别人, 是一个人的看法。这个视点, 我觉得可以称为人间视点。还有一个视点就是在这个视点之上, 有一种俯看整个人间的那么一个视点。这个视点就是把整个人类的悲哀,或人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整个看在眼里。张爱玲是同时拥有这样两个视点。从第一个视点来讲, 她承认人生的价值。从第二个视点来讲, 她揭示出这种价值的非终极性。我觉得鲁迅也好, 张爱玲也好, 在他们作品里面同时拥有这样两种视点。张爱玲的小说有两个特色, 一个叫残酷, 一个叫苍凉, 而苍凉是因为有个残酷的前提: 残酷之下, 这个人还继续活着, 就是苍凉。所以张爱玲始终是用两副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应该从一个比较全面的立场来体会张爱玲。全文: 关于张爱玲有很多评论和著作。这些评论中, 有一个常见的意见, 就是张爱玲的作品比较悲观, 没有塑造英雄。有一位评论家, 他曾经引用张爱玲在《金锁记》里边的一句话来概括张爱玲的小说,就是“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这种意见,如果我们不做价值判断, 只是作为陈述事实的话, 本身并不错。但是张爱玲她为什么这样?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悲观或者乐观能够解决的问题, 背后还有一个东西, 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题目:《张爱玲的残酷之美》。我们先来看看张爱玲对待她笔下若干“好人”的态度。我说好人, 他们都是一些善良的人, 他们对于生活都有一些小小的愿望, 都有一种向着好的程度不同的发展, 对于好的要求。但是在张爱玲的笔下,这些要求都落空了。我所讲的第一个人物,是《茉莉香片》里边的言丹朱。言丹朱, 大家知道, 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她想帮助一个同学,这个同学叫聂传庆,结果最后这个同学把她打得要死。张爱玲曾经说过,她的笔下没有一个角色是完人,如果说只有一个女孩子是比较合乎理想的, 就是言丹朱。但是这么一个人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呢?按照聂传庆的想法, 这个言丹朱根本不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聂传庆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仇恨,他就要找一个报复的对象,就选定了言丹朱。所以最后在小说结尾的部分,把她打得要死。这是一个好人。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人物, 就是《红玫
止庵:张爱玲的残酷之美.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