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的思考摘要:农村居民点是农村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也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缺乏整体上的布局与调控。长株潭绿心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形条件,土地资源有限,存在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等诸多问题,文章最后根据绿心地区实际情况,建议采用新村建设型、岛状居民点、线状居民点三大布局模式。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绿心地区;新村建设型模式;岛状居民点模式;线状居民点模式 Abstract:Theruralresidentialareaistheplaceofproductionandlivingofvillagers,,,thereareanumberofruralresidentialareawithsmallscale,fragmenteddistributionandmanyotherproblemsinChang-Zhu-,accordingtotheactualsituation,mendednew-villagebuildingmodel,island-settlementsmodeandlinearsettlementsmodeforthelayoutofruralresidentialarea. Keywords:theruralresidentialarea;greenheartarea;new-villagebuildingmodel;islandsettlementsmode;linearsettlementsmode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71-02 1引言长株潭绿心地区地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中心位置,北至长沙绕城线及浏阳河,西至浏阳柏加镇,南至湘潭梅林桥镇,总面积545km2,共18个乡镇。绿心地区因为受到地形地貌、道路交通、耕作半径、传统习俗等自然和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呈现以下特征:农村居民点布点多、单个居民点面积较小、用地结构松散、没有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设施配套不全、人居环境差等。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对绿心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给了几点建议。 2绿心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 ,土地浪费严重由于村民建房的传统习惯与宅基地管理混乱,村民普遍多占宅基地建房,特别是交通较为发达的对外公路旁和耕种较为便利的地段,有的甚至占用良田建房,造成村庄无序扩张,人均、户均居民点用地面积过大,如株洲市马鞍村,大多数农户建设用地面积都超过了300m2,有的甚至超过了1000m2。村庄建设的浪费,导致其用地的粗放低效,给耕地平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集约化程度低由于受农耕经济的影响,村庄聚落内部结构大多呈无序状态。村民随意选址建房,家庭作坊式
关于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