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平流层飞艇,美国和日本真的能够制造吗?
近期网上热传,五角大楼官员披露将出资4亿美元(约28亿人民币),研制“能在近20000米平流层中部运行10年的巨型飞艇,该艇能在15天内到达世界任一地点”。据称有关机构已签署先期研制工作协议,将在2014年前完成1:3的样艇。与此相呼应的,是某些获得“预研任务”的企业,急急忙忙展开的项目宣传。笔者认为,尽管美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当今许多航空航天运载工具的确也都是美流层飞艇的技术,因为平流层飞艇作为人们设想中的特殊空间运载工具,与人类当今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的航空航天和深空探测技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简而言之,以美流层飞艇”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巨大的、构造像传统飞艇的氦气球而已,其应用的可行性、经济效益存疑。在目前技术条件和经济环境下展开这类宣传,可能只是相关企业基于其在资本市场的经济目的需求而已。
平流层飞艇的误区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人们开始重启飞艇研制,并把新一代飞艇的工作环境指向平流层以上的对地高度。近10余年来,基于平流层飞艇的先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与之配套的任务设备和地面设备,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竞相研制的热门目标。这是因为:谁率先拥有平流层战略平台,谁就开创了人类在近地空间区域活动的新纪元。平流层飞艇战略平台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以及巨大的潜在商业利益。
然而时至今日,尽管各流层飞艇仍然还只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概念,一个难圆的世纪之梦。涉足平流层飞艇研制的国家,全都还处在研发初级阶段,而且显然前路渺茫。例如美、日等国,多年来也仅仅是展开类似飞艇的浮空器验证艇进入平流层高度的尝试而已,其验证艇都是没有动力、不能操纵和没有任务能力的。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飞艇都不能正常返回地面,必须破坏囊体排空昂贵的氦气才能“安全”伞降回收剩下的组件。
近年来,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对流层飞艇图片以及对这些“平流层飞艇”性能的种种描述,其实都只是这些所谓“平流层飞艇”的愿景而远非现实,对此人们不必太较真。作为街巷谈资无伤大雅,但若引用为平流层飞艇技术已经可行的证据,则又当别论了。
真实的情况是:目前人类还没有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平流层飞艇!而能够正常往返地面—平流层,并能在平流层高度长时间滞留和定位作业(例如三维±
400米定位,这是平流层飞艇应用于通信中继的基本条件之一)的平流层飞艇,更是遥不可及!这种现况,与世界各流层飞艇所付出的时间与巨额金钱代价,完全不成正比!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国根据历史上传统飞艇基本构造原理所提出的、所有已知的“平流层飞艇”方案,无异于是在缘木求鱼,是在用造牛车的古老方法来造火车,不会达到预期目的。能否造出真正的平流层飞艇,与投入多少钱来研制没有正比关系。
无论传统飞艇的历史如何辉煌,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应用目的,与平流层飞艇都不能比拟。历史上飞艇的运动空间,与平流层飞艇的运动空间是两个概念。其余的诸多相关问题本文不讨论了,仅两者所面对的空气密度、大气压力变化规律就有本质上的不同。历史上传统飞艇的基本构造方案已经沿用了140年,要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平流层飞艇,那么传统飞艇所能借鉴的除了“阿基米
原创 平流层飞艇,美国和日本真的能够制造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