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X页共X页-------------------------------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萧红《生死场》读后感萧红《生死场》读后感萧红,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虽然算不上是一位"大" 作家,但却是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她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 黑龙江呼兰人。年轻时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 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 1930 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 1932 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 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 193 5 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萤声文坛。 1936 年, 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 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 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 年 12月8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重病的萧红, 陷落在九龙。终于在最后这所临时医院里逝世。这时,她只有三十一岁。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 一八" 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 对于死的挣扎, 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 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 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 胡风《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 悲凉" 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 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 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 辛勤操劳, 累弯了腰, 累跛了腿, 还是得不到温饱, 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 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 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九一八" 事变后, 宣称" 王道" 的日本军队的铁蹄, 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 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 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 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 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 他们白天看着宣称" 王道" 的破旗, 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 第X页共X页------------------------------- 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 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 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 萧红在心灵的一隅, 用生命贴近现实, 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将悲剧的触角滞重地深入到女性世界。《生死场》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后来干脆抛弃了她和孩子, 独自跑进关内去了。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可编辑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