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延 烽、田麦久
第一节 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像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一样,“星期”
一星期包括7天,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一周所用时间的四分之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3天的,4天的星期,也有过5天的、6天的甚至8天的星期,但只有7天的星期保存了下来,这很可能是因为7天的星期最接近于人类有机体自身运动的节奏所致。
例如,作为有机体内许多升华过程重要调节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水平,在7天的节奏中就有着精确的周期性的变化【引自(苏)弗·阿·多斯金等著《生命的节奏》、延烽泽,1980】。
人们把周训练作为组织训练活动极为重要的基本单位。周期学说中的小周期也基本上持续一周时间,但是,为了比周训练周期更为灵活,时间可在4-10天之间,或表示为73天。
人们根据自己训练的需要组织小周期训练过程,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训练的小周期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分类实际上也就是周训练过程的分类。鲍艾尔斯费尔特和施勒特划分为准备小周期、基础负荷小周期、提高成绩小周期和积极性休息小周期;安东诺夫和阿罗塞耶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调整小周期;马特维也夫划分成基础小周期和补充小周期,然后进一步把前者又分为训练小周期和竞赛小周期,把后者分为竞赛准备小周期和恢复小周期。(图12-1)
小周期
基础小周期
补充小周期
训练小周期
竞赛小周期
—包括竞赛日 及竞赛前一天的协调性准备
—确保竞赛开 始(特别是决赛)时进入最佳状态
—在竞赛间歇时间确保恢复
竞赛准备小周期
—根据赛前直 接准备的法则安排训练
—模拟下次比赛日程安排
—控制赛前态
恢复小周期(放松小周期)
—大负荷比赛之后
—在一连串基础小周期结束时
—减少训练负荷
—延长积极性休息时间
—改变训练的外界条件以及练习内容
专项准备小周期
—赛前直接准备的主要类型
—比赛阶段的基本类型
简单小周期
—均衡提高训练负荷
—大负荷量
—次最大强度
冲击小周期
—不断提高负荷量
—大强度(高度集中单位时间里的练习)
一般准备
小周期
—准备期开始时以及开头几个阶段的基本类型
图12-1 小周期的类型及其特征(依马特维也夫)
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把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这样四种几步类型(表12-1)。
表12-1 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
周型
主要训练任务
基本训练周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
赛前训练周
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中去。
比 赛 周
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作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恢 复 周
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激发强烈的训练动机,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引自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1988)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1、基本训练周计划的主要任务
在全年训练中,基本训练周被采用得最多。在准备时期,基本训练周是最主要的周型。在比赛时期中的赛前阶段和赛间阶段也主要按基本训练周的模式组织训练。
2、基本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
决定周训练计划内容结构的主要依据,是实现训练目标的重要和不同负荷机体的反应及恢复状况。前者决定着应该把那些内容列入训练计划之中,后者则决定着这些内容应该怎样组合在一起。
人们所熟悉的“超量恢复”原理告诉我们,在一次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次施予负荷,可以获得最为理想的训练效果。
而有关研究表明,在一次大负荷之后,需经过48~72小时才能出现体能的超量恢复(考依尔,1978;马丁,1980;普拉托诺夫,1980)。但是,在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实践中,并没有人在一次大负荷训练之后去完全休息两三天再进行下一次训练,而是每天坚持训练。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常常每日训练两次,并取得了出色的训练成果。这主要应归功于周训练过程中不同内容及不同负荷的交替安排。
由于各种训练内容对机体不同生理系统和心理过程提出的要求不同,因此,在接受了某一内容的负荷之后,机体不同的生理系统及心理过程的反应是不同的,其所需要的恢复时间也不相同(普拉托诺夫,1984;贝尔格/米诺夫,1984)。
也就是说,在一次训练后,人体有些系统会产生深度的疲劳,而另一些系统则只产生中度的或轻度的疲劳。各个系统的恢复过程也呈现出异时性的特征,因此,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在一周中的不同训练日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
负荷情况下肌
周课训练计划和组织延烽田麦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