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地规划》教案 1 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艺术有高低雅俗之分,而没有不是艺术的园林。◆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城市广场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二、绿地◆绿地: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均可称为绿地。◆城市园林绿地包括了环境和质量要求较高的园林,又包括了居住区、工业企业、机关、学校、街道广场等普通绿化的用地。三、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效法自然的布局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有山水者,加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而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池树石融为一体,成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诗情画意的构思我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景,联想生意。组景贵在“立意”,创造意境。◆园中有园的手法在园林空间组织手法上,常将园林划分为景点、景区,使景与景间既分隔又有联系,而形成若干忽高忽低、时敞时闭、层次丰富、曲折多趣的小园。明清的私家园林更创造了在“咫尺山林”中开拓空间的优异效果。◆建筑为主的组景园林由山水、植物、道路和建筑组成,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占地多( 据调查占 15— 50%) ,且园林建筑常居主景的控制地位,居于全园的艺术构图中心,并往往成为该园的标志。即使在各景区,亦均有相应的建筑成为该景区的主景。◆因地制宜的处理自南北朝以来,中国园林即根据南北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南宋北宋之说。又自秦汉始即根据宫苑和私家园林条件要求不同而各自发挥其性。至今中国园林已有北方宫宛、江南园林、岭南庭园等不同风格的园林。各个园均有其特色,或以山称著, 以水得名;或以花取胜,以竹引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四、园林的三个层次 、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 ,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围绿林绿地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生态绿化等。 ,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价价、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五、中国园林简史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园林三大系统发源地---- 中国、西亚和希腊,都有灿烂的古代文化。从散见于古代中述园林的文字中,可以大致了解当时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艺术形象和创作思想。研究园林技术和园林艺术专著的出现, 以及园林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情。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东西方园林发展的进程也不相同。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例, 从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发展出山水园;西方古典园林以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园林为例,把园林看作建筑的附属和延伸,强调轴线、对称,发展出具有几何图案美的园林。到了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增多,园林风格互相融合渗透。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公元前 11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以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秦汉时期园林的形式在囿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在广大地域布置宫室组群的“建筑宫苑”。它的特点一是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二是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如汉武帝刘彻的上林苑、建章宫。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哲学思想上儒、道、佛诸家争呜,士大夫为逃避世事而寄情山水,影响到园林创作。两晋时,诗歌、游记、散文对田园山水的细致刻画,对造园的手法、理论有重大影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所描述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情景,对园林布局颇有启示。谢灵运的《山居赋》,是他经营山居别业的感受,对园林相地卜居的原则,因水、因岩、因景而设置建筑物和借景手法,以及如何选线开辟路径、经营《园林绿地规划》教案 2 山川等都作了阐述。从文献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大量涌现的私园已从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到模仿自然环境的阶段,筑山造洞和栽培植物的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造园的主导思想侧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如北魏张伦在宅园中“造景阳山,有若自然”,产生了“自然山水园”。唐宋时期,园林创作同绘画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