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鉴赏含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篆书书法作品,学习和了解中国篆书艺术发展基础过程及其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用美术术语表示自己感受和认识。
学习并掌握篆书特征,篆书基础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临摹篆书作品,感受篆书作品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重难点】
关键是对篆书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和多种风格代表作了解。篆书特征,篆书基础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难点是怎样感受篆书作品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手段和教具】多媒体教学
【知识回顾】书法产生和发展历程
汉字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
理论知识教学,采取导学,学生自学,学生展示方法进行,比老师单纯讲有趣。
【导学预习】
材料一:
篆书: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广义篆书,包含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秦篆等。篆书分为大篆及小篆。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文字逐步演变而成,而将秦以前古文、金文、甲骨文等统称为“大篆”。
【先秦时代】:甲骨文:
距今约3,4前到2,7前殷周时代,能够称之为"甲金时代"。当初大家尊尚鬼神,遇事占卜。她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金文内容是相关当初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统计,全部反应了当初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愈加均匀对称。金文线条能较多地表现书法笔意。
石刻文: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最早石刻是夏朝时《嵝碑》,刻诗文体格调和《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一向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关键作品有:《石鼓文》《峄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简帛墨迹: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书法中真迹,通常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觉最早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秦简,山西侯马出土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战国帛书。
材料二:
【秦代】篆书:(大篆、小篆)
我们现在见到最早篆书,也是最早成系统汉字是甲骨文。到商周时期出现金文,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石鼓文、简牍书、帛书等,这些全部属于大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书同文",即统一文字。整个工作由她丞相李斯主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废除六国文字中多种和秦国文字不一样形体,即"罢其不和秦文合者",以秦国文字作为规范基础;二是将秦国已经有正统使用籀文即大篆形体,加以简省删改,同时吸收民间字体中部分简体、俗体字,进行规范。这么就形成了一个新正式字体--小篆。也称秦篆。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发展简化而成。其结体圆长、笔画粗细匀称、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线条很美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比较根本汉字规范运动,在汉字发展史上含相关键意义。
特征:笔法单纯;笔画粗细均匀、圆匀、字体略长;章法改变,富有图案美。
篆书名作
西周 《散氏盘铭》 西周 《虢季子白盘铭》 春秋 《侯马盟书》
秦《石鼓文》 秦《虎符》
《篆书教学教案》1样稿样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