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费孝通( 1910-2005 ), 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 1936 年赴英留学, 193 8 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 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青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其中, 《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费孝通先生有着深厚的“乡土中国”情结。他出生在名家辈出, 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苏杭之地, 这是其“乡土”情结的基础。尽管他后来接触了一部分西方思想的新式学校教育, 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私塾之学, 但在他的内心中却并没有因为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就完全排斥中国的文化,而是仍然对中国文化保有一种乡土情结。所以,他与其他留学国外的学生是不同的。正如美国教授阿古什( )在《费孝通传》里面写的那样: 费孝通与二十世纪初期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同,他从情感上并不否定中国文化。于是, 费孝通先生在这种乡土情结的促使下, 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 写出了他极其重要的一部著作《乡土中国》。二、《乡土中国》的内容及意义(一)内容《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 包括 14 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1、《乡土本色》在《乡土本色》这一章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到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 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2、《文字下乡》及《再论文字下乡》在这两章里边,费孝通先生则从空间格局和时间格局两方面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必要,却不是文字下乡没有必要。在当时,很多人认为乡下人“愚”,所以有必要推行文字下乡, 是乡下人变得聪明起来。而作者并不这样认为, 他认为乡下人并不是智力上笨, 只是知识上不足, 确切的说是知识结构不同。乡下人生活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中, 他们所面对的是“面对面的社群”,即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是天天见面的。由于乡土社会这样生活的一成不变性以及空间的稳定性和封闭性, 口头语言完全可以满足生活需要, 而且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避免文学的缺陷: 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同时, 在乡土社会里, 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的经验的, 所以, 文字本来就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的, 不是乡土社会的本性。因此, 他认为乡下人没有文字的必要, 同时也认为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