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论》 (钟启泉 编著 )读书笔记
、班级组织改革
班级组织改革的趋势:
改革班级组织的基本目标是创造新型的教学组织, 使每个儿童在大团体的教 学条件下,学习进度不受阻, 不放任自由, 保障每个人的学习进程畅通无阻地进 行,同时,要考虑如何把儿童分成若干小团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亦即要探 讨出一套最有效的发挥教师的指导职能的学习组织形式。
在设计教学组织时,应当注意下列事项:第一、不要拘泥于班级、年级的架 构,应从学校全局角度去发掘、应用教育资源。第二,不宜使教学组织僵化,应 把它当作更灵活、 更具通融性的可变组织加以探索和开发。 第三,设想和研究适 合所有儿童个别能力的学习历程,创造出能有效运用并促进这种学习历程的组 织。(第 14 页)
二、管理主义教育 班级团体的结构性隐含着一种危险——教师一不留意,便会陷入“管理主 义”的泥淖。这是因为,实现团体要求的教师容易把与之矛盾的儿童个人属性之 要求视为障碍, 往往强制性地压抑儿童的这种需求。 这就是管理主义教育。 正因 为有这种危险,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热情及专业素养。(第 23 页) 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危险境地, 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怎样的教育信念?必须具 备哪些专业素养?
一、教育信念
所谓教育信念, 是教师对教育事业、 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 原则的确认 和信奉。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所在。 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一个教师 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和人民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时, 他才会 不遗余力地去干好它。 教师的责任感在于把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神圣 的职责,这种责任感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书, 而且要育好人; 不仅要对学生在校 期间负责, 而且要对他的终身负责。 这种高度的责任感, 促使教师为教育事业尽 心尽责。
全国模范教师曾国寿老师说, 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生命, 有了这个信念才能产 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无穷的力量。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信念, 这个信念来自 于自己的生活,并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肖川博士在他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写道: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 中解放出来, 从心灵之间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 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 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式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 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二、专业素养 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指导者班主任, 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应该包括: 专业道 德、专业职责、专业能力。班主任专业化的三大素养中,专业道德是主导,专业 职责是基础,专业能力是关键, 这三者构成班主任专业化不可缺一的整体, 也是 新型班主任素质的根本内涵。
班主任应从精神境界、 职业道德、 专业化知识技能、 身心状态等多方面提高 自己的专业素养。
正如《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所概括的: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与时代的 发展变化相融合、 相适应的人, 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其次他必须了解今天的 学生在想些什么、喜欢什么、满意什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近学生,理解学 生,进而影响学生。
我们作为班主任,如果能具备这样的教育信念,这样的专业素养,那么,我 们绝对不会陷入 “管理主义” 的泥淖。 在面对儿童个人属性要求与团体要求相背 离的时候,我们能够科学理性又不失人文关怀地妥善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请看如下案例:
晴朗的天突然乌云密布,落叶随风四处乱走。 A 老师心里念着第三节的口语 课。第四节周考。 无论如何得到班级看看。 A 老师带上伞就赶紧冲到学校。 果然, 班级里空了好多位置。靠窗口的学生告诉她他们也许到图书馆读书去了。 A 老师 并不生气,而是十分着急。已经下雨了,他们肯定回不来。跑到图书馆,站在学 生的背后,温和地说:下大雨了。第三节课的铃声也同时响起。他们收拾好书本 随老师回班。但大雨挡住了回班的路。 A 老师只有一把雨伞,她只好便像摆渡一 样,把学生一个一个送过去。一位学生很不好意思地说: “老师,你不知道,那 口语教师有多恐怖。” A 老师心里清楚,她在为她们的逃课去阅览室寻找借口。 然而 A 老师啥话也没说。回到班级,接着监考周考。
A老师知道,英语口语为两位外教上,因其课堂不受学生欢迎,故而在他们 的课堂上缺席的学生特别多。
分析:班级团体的要求,肯定是不可以逃课,而学生个人属性的要求则是: 与其坐在教室里受罪,不如去图书馆学点有用的知识。这里很明显地存在矛盾。 面对这样的矛盾, 作为班主任的 A 老师该如何解决?首先, 理解学生的选择。 其 次,要做好学生与外教老师的沟通,让学生能更礼貌地理智地处理好这个矛盾。 最后,从学生的成长看, 他们今后一定还会遇见
《班级管理论》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