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一、学习宏观调控法的意义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 WTO ,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都必须强化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法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大量的经济法律、法规,特别是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基本上建立了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宏观经济法律体系。但是,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在进一步深入,还有一些宏观经济法律、法规需要制定和完善。例如财政法、投资法税收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都需要完善。因此,加强宏观经济法的理论研究,指导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立法实践,加快有关宏观经济法律、的立法,完善宏观经济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本学期的安排学时: 36学时讨论 2学时平时作业 2次期中考试 1次第一章宏观经济(调控)法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法相关概念介绍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是指: 在经济运行中计划对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从宏观上看, 它表现为国家和社会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控作出的事先安排,从而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市场经济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形式下,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这个中介来进行。从本质上看, 它是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面出现的。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历史上本身也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主要优点是国家通过国民经济计划,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控制、重大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建国以来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靠五年计划来完成。许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也是靠计划完成的。计划可以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但是,计划经济本身也有明显的弱点,整个国民经济完全依靠计划进行调节,也会产生以下的弊端: 一是计划决策的主观性,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二是计划制定程序的复杂性和失误纠正的滞后性。三是计划指标对于产量、质量和效率难以做出安排,容易顾此失彼。四是计划经济使企业缺乏自主权和竞争力,对政府产生依赖性。因此,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商品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优点: 一是在市场经济中, 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以最小的劳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准则,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二是企业是真正的市场活动主体, 具有充分的经营管理权, 通过市场竞争, 优胜劣汰, 增强企业活力。三是通过竞争,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市场经济可以多渠道筹集资金,加速资金的聚集和流动。五是市场经济通过价格引导供求,消化风险。市场经济有其固有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的缺陷, 市场机制也有调节失灵。有许多管不了的和管 2 不好的领域,这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加以纠正和补充。这主要表现在 1 、市场经济受本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影响,忽视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市场机制对某些非竞争性的基础产业部门和社会公益性部门的经营,以及环境的保护等无能为力; 2 、市场经济以近期利益为目标。忽视长期利益,而产生短期行为,对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3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 4 、市场经济具有某种盲目性和自发性,引起市场效率的波动性; 5 、对于涉及全局性的领域例如革命经济总量的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大规模高新技术的开发、各个利益集团冲突矛盾的调节、经济关系国际化带来的矛盾和冲突等涉及全局性的经济关系、市场机制调节不了。为补充市场调节之不足,纠正市场运行的偏差,就要求国家进行有效的和必要的调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将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计划经济结合起来。二、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微观经济是指整个经济制度的个别经济单位的行为以及经济单位、行业、市场运作的状态。宏观经济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 如总供给和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则有许多市场机制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特别需要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三、市场机制与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
宏观调控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