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国家竞争力李云物理学 S0607201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一个伟大创新;江泽民同志则进一步指出: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个论断从民族命运和国家兴衰的高度,论述了创新的重要性;在我国进入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刻, 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把加强技术创新作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战略抉择。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正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化。以微电子信息、生物、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技术产业蓬勃兴起,各国技术创新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带来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科技的不断发展, 技术创新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和命运。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机会,重组生产要素,获得最大利润的过程。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研究与发展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给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引入新的技术要素,以获得更多利润。由于一系列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导致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熊彼特认为,经济由于创新而增长。曾经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应依靠技术引进来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否“技术引进”真的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否“应用创新”真的能够替代“自主创新”?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很多技术是引进不来的,暂且不讲国防技术,比如卫星的陀螺仪、预警飞机等,仅民用技术限制也很多。比如,欧洲明文规定,向中国出口的气象模型必须有十年差距,一个气象预报的模型没有军事机密,也要有十年的差距,更不说其它。我们也要明白:很多技术是有钱也买不来的。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竞争,企业的核心技术绝对不会给竞争对手。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是世界生产第一大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当潜在和现实的竞争对手存在的时候,技术是用钱买不来的。2005 年10月18日,由我国自主开发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标志着中国在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两年之后,又成为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家。如果没有自主创新,不仅不可能有堪称中国技术自主创新品牌的神舟六号及“神舟”系列飞船,也不可能有神舟的成功发射和顺利回收。然而,与之相反的是由于没有坚持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我们的大飞机航天技术一直没有过关,导致直到今天我们的天空还不得不飞着波音飞机,使本来可以像航天技术那样称傲世界的大飞机技术白白浪费了 20年时间,庞大的国内市场最终拱手让给了外国。国际竞争力概念是在 20世纪 70年代以来在特定的国际经贸形势下提出来的。这一形势就是:由少数国家在国际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开始动摇,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开始兴起,甚至于某些新兴的小工业国(如东亚“四小龙”)也成功地在地位。任何国家都必须面对国际竞争的现实。其实,
自然辩证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