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何时打破“圈子”
当前的文学批评不再像上世纪八九十 年代那样繁荣,其对文学创作的推进和指导 作用也呈现出萎缩之势。针对这一现象,一 些批评家指出,社会关注度不足和文学批评 在当前文学活动中的尴尬处境, 是导致文学
批评式微的原因之一。但文学批评自身存在 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要实现文学创作与文学 批评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 加强文学批评 自身建设是不可回避的前提。
分解“小圈子”打破“人情关”
“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文学批评圈子 放眼一望大家都很熟悉,这并不是好的现 象。”作家蒋巍指出,目前的文学批评呈现 出一种不容乐观的“圈子化”现象, 作家和 批评家的关系过于密切,使批评家的笔杆子 在人情面前逐渐钝化。“一方面,文学作品 的经典化成了作家和批评家的共谋; 另_方
面,批评家在选择和评论作品时,也太随意 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说。
文学批评“圈子化”的直接后果, 是人
情批评、红包批评的泛滥。评论家贺绍俊指 出,文学批评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必须有一 个良好的文学制度作为保证。“我们的社会 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 度已经得以确立,与此相适应的文学制度也 必须随之建立。”在健康的文学制度下,评 论家要负责的不是人情和“红包”, 而是文
学作品和批评本身,文学批评的诚实度和公 信力才能得以实现。
福建省作协副主席南帆指出,好的文学 批评应该在审美标准和思想上有独立的立 场,不仅要说真话,而且要说对文学作品有 真知灼见的话。专家们指出,批评家和作家 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从而避免文学批评的 锋芒在社会化的交往中被磨损。
打破人情关不是说文学批评要否定一■ 切。“批评和作家是对话的关系,批评家是 作品的质检员”,程光炜指出,对文学作品 一律采取否定态度也是不可取的。“不是只 有直言的谩骂的说坏话的才叫批评, 用一种
建议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也是一种批评的
方式。对于一个文本来说,从建设性的角度 来看到它可贵的一面、可开发的一面,也是 一件必须要做的事。”贺绍俊说。
“尊重学术的民主风气, 尊重讨论的不 同意见,这种胸怀和境界,就理论界本身的 建设来说,还是一个需要大大加强的方面,” 蒋巍指出,只有在今后的学术界、文学界提 倡民主的态度和风气,将双百方针落到实处, 才能真正推进文学。
去除技巧依赖打开研究视野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学活动主要 是由文学期刊组织起来的。〈〈十月〉〉、〈〈当代》、 〈〈收获》等期刊在当时有很强的文学实力和 组织能力,这其中也包括开展文学批评的工 作。90年代后,随着学院批评的崛起, 文学 研究、批评大部分都转由大学承担,于是便 有了 90年代后“思想淡出,学术崛起”的 说法。
然而,专家们指出,在目前的高校中, 当代文学批评也面临着逐渐边缘化的尴尬 处境。现在的教育系统普遍认为感想式的批 评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而是把精力集中在 将理论范式引入已经确立的经典作品的研 究上,认为只有讲理论的研究才是真正的研 究,可见当代文学批评的处境何等尴尬。
另一方面,在对当代作品的研究中,也 存在过于注重理论化研究的“过度技巧化” 问题,蒋巍认为,这是当下中国文学创作和 批评中的严重弊病。“目前许多批评文章都 在对一部作品的技术化表现进行非常精致 的技术化批评,而对时代和
文学批评何时打破“圈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