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音乐与民族》
——汉族民歌
古月中学 赵雪娟
教案设计:
《音乐与民族》
------汉族民歌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本课的七首歌曲,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能简述中国民歌的发展概况。
2、能与同学合作,共同表演《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师生合作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1、播放一首优秀的汉族民歌音乐。
2、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
教学导入
我国的汉族民歌丰富多彩,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瑰丽的珍宝、、、、、、
请学生展示、介绍或演唱自主收集的汉族民歌及相关资料。
民歌展示、
演唱会。
让学生课前收集汉族民歌及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使之对汉族民歌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深
入
展
开
劳
动
号
子
体验
学生分成两组表演拔河。
体验号子拔河中的作用。
深
入
展
开
深
入
展
开
深
入
展
开
比较
观赏劳动场面图片。
帮助理解号子来源于劳动生活。
探究
播放《澧水船夫号子》
听赏、体验,交流感受。
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理性思考,体现自主意识。
合作
师生合作,表演《过滩号子》
合作表演,亲身体验,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号子的音乐特点。
通过参与合作,提升学生对号子的认识层次,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
调
体验
播放江苏小调《茉莉花》。
听赏、体验,同步旋律线手势律动。
感受小调的旋律性强的音乐特点。
比较探究
播放河北、东北两地的《茉莉花》,三首《茉莉花》的旋律进行比较分析。
听赏、体验,同步节拍、节奏律动,讨论、分析三首歌曲的不同风格、色彩及旋律特点。
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启发学生的艺术思维。
合作
让学生分组演唱一段江苏《茉莉花》。
在讨论其艺术处理、演唱形式及表演动作等方面的基础上合作演唱。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发挥其艺术想像力。
补充
播放具有湖南地方色彩的小调《铜钱歌》。
听赏、体验,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小调的音乐特点。
山
歌
体验
播放山歌《赶牲灵》、《下四川》、《小河淌水》。
听赏、体验,拓展陕北民歌的特点。
在感受山歌方言及地域色彩的审美基础上,扩充教材知识面,打开学生对民歌的想像空间。
比较
播放改编通俗唱法演唱的《小河淌水》。
听赏、体验,同步哼唱,比较、讨论。
具有时代感的通俗演唱,贴近学生生活,利于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探究
提问:山歌的音乐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归纳音乐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提升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拓展
实践
民歌按地区划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地方的民歌特点。展示课件。
听赏、体验、同步哼唱、分组表演。
在感受汉族民歌及地域色彩的审美基础上,打开学生对民歌的想像空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播放音乐故事片《刘三姐》中的山歌对唱片断。指导学生创编歌词。
听赏、体验,同步哼唱两遍,分组讨论,创编新歌词,
随着学生对民歌艺术鉴赏力的提高,充分培养、发挥他们的艺术想像力、创造力,增强其主体意识,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理念与目标。
巩
固
小
结
课件展示:
体裁
概念
音乐特点
劳动号子
小调
山歌
老师提问,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在相应部位出示文字。
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建立清晰的、总体的认识,加深印象。
设计人:河北平山古月中学 赵雪娟
《音乐与民族——汉族民歌》教学构思
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汉族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首先,利用现在的高中生具有一定的信息采集能力的优点,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搜集汉族民歌
汉族民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