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饮食养生及
食疗药膳常用方
这里谈的是吃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进餐时的情绪、进餐的方式,进餐后的注意事项等内容。这些都至关重要,因为吃的方法不对,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1、进餐情绪
这是饭前首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即要有一个好的情绪,因为情绪好坏直接影响着进食。食欲是人之本能,丧失食欲的人,任何美味佳看,吃到口里也如同嚼蜡,毫无兴趣。当情绪愉快时,吃什么都津津有味。因为愉快的情绪和兴奋的心情都可使食欲大增,胃肠功能增强;相反,人在愤怒、忧郁或苦闷时,茶不思,饭不想,勉强吃下也难以消化,正如古人所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事实证明,任何紧张和不安都会破坏食欲,抑制唾液分泌。所以,在进餐时应保持良好安定的环境和舒适愉快的心情,尽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有些家庭常常利用吃饭的机会,争论问题,训斥孩子,这都不符合营养卫生学的要求。那么,又怎样使人在进餐时保持愉快的情绪呢?
首先,要“以乐侑食”,据《周礼·天宫·膳夫》记载:“以乐侑食,膳夫受祭,品尝食,王乃食。”意思是,周代王君在进餐时,要奏乐助兴。《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说明,在进食中,听轻快的乐曲,有助于消化吸收。
其次,要选择适宜的进食环境,即安静、整洁,让人看了舒服。若环境喧闹、脏乱、嘈杂,会影响人的食欲,对消化和健康不利。
最后,要注意在吃饭过程中,不谈令人不高兴的事情,也不要与人争吵。生意人往往喜欢在餐桌上谈生意,这是最不卫生的。
2、 细嚼慢咽,不可暴食
“细嚼慢咽,益寿延年”,这句卫生谚语,说的是吃饭时细嚼慢咽对健康的好处。在咀嚼时,不要单侧咀嚼。单侧咀嚼天长日久会造成下颌骨单侧肥大,对侧的牙床也会萎缩。因此,要养成双侧咀嚼的习惯。
3、进食姿势与速度
一些人喜坐低凳或蹲着吃饭,这样不符合饮食卫生。究其原因是胃体受压,食物在食管里不能顺利通过贲门入胃,食道粘膜长期受到机械刺激,容易损伤变性,甚至发生癌变。所以,进餐时应当端坐,上体与大腿应大于90度角,这样才能保证食物畅通入胃。
吃饭速度不宜太快,老人和小孩更要慢点。这是因为进餐速度太快,超过胃部饱满信息向饱腹中枢反馈的速度,饮食就易过量。调查发现,胖人多数都有吃饭过快的习惯。
4、 食宜专心
此指吃饭时不可分心。我国古代早有“食不语”及“食勿大言”的训诫。吃饭不说话,是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德。若吃饭时喋喋不休,口沫四溅,既不卫生,又妨碍自己或他人进食。《马琬食经》主张:“凡食,欲得安神静气,呼吸迟缓。”所谓安神,是指进食时,需将头脑中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转移到饮食上来。倘若进食时,头脑中仍思绪万千,或一边看书报,一边吃饭,注意力没有集中在饮食上,心不在“食”,那么,也不会激起食欲,纳食不香,自然影响消化吸收。
5、不抽烟,少饮酒,多喝茶
6.食后嗽口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清楚地说明了饭后要注意口腔卫生,经常做到食后漱口。这是因为,食后口腔内易残留一些食物残渣,若不及时清除,会发生龋齿。口臭、牙周炎等病。一日三餐之后,或平时吃甜食后皆须漱口。漱口的方法很多,如水漱、茶漱、津漱、盐水漱、食醋漱。中药泡水漱等,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用。
7.食后摩腹
腹内为胃肠所在之处,腹部按摩是历代养生家一致提倡的保健方法之一,尤宜于食后进行。《千金翼方》中说:“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庭行五六十步,消息之。”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进食后摩腹养生的方法。食后摩腹的具体做法是:先搓热双手,然后双手相重叠,置于腹部,用掌心绕脐沿顺时针方向由小到大转摩36周,再逆时针方向由大到小绕脐摩36周。此种摩法能增加胃肠蠕动,理气消滞,增强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肠疾病。
8.食后散步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见人们对饭后散步的健身方法是非常重视的。饭后散步,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大家知道,饭后胃里盛满了食物,既不适合剧烈运动,又不适合躺倒睡觉,而适宜做一些从容缓和的活动。如在院里或田野散散步,轻微活动一下,对消化是大有帮助的。这是因为,散步的轻微震动,对内脏器官有良好影响。再加上走路时腹肌前后收缩,膈肌上下运动,对胃肠和肝脾能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不仅使胃肠蠕动加快,粘膜充血,而且能使消化液分泌旺盛,更好地对食物进行消化,防止发生“积食”。若吃饭后即卧,会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流于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惟有食后散步,才有利于胃肠蠕动。饭后散步,每次以百步为佳。散步之后,宜作适当休息。中医认为,食后看书、说话、跳踯、骑马、登高、劳作等
饮食养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