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综合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加强课程综合化
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课程法制化
当代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与综合化
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结构化
重视能力的培养
重视个别差异
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构成新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
有些理论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宏观改革,如人力资本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公民教育思潮等;有些理论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围观领域,如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多元智力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本理念:
走出知识传授的基本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化;
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长中的合法身份,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改变学校个性确实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具体如下:
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性,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注重学生经验(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要改革旧的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
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我国当前改革的基本策略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的教学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1、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2、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等中的首席”,有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师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一主二独三提问)
主体性(首要特征)、独立性(核心特征)、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经验性课程,不存在内在的知识逻辑和知识体系,按主题的形式来展开设计;(2)相
教育综合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