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发展的阿巴嘎
阿巴嘎旗概况
阿巴嘎旗地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北部,东经 113 °7‘斗16 c
1「,北纬43 ° 04 'Y5 ° 26 '。东与东乌旗、锡林浩特市为邻;南与正 蓝旗接壤;西与苏尼特左旗毗连;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 175
公里。全境南北长约 260 公里,东西宽约 110 公里,总面积 万平方公里。全旗辖 3 个镇、 3 个苏木、 1 个煤矿管委会、 71 个嘎 查、 4 个社区居委会,另有林场、渔场各 1 处,旗所在地为别力古台 中心镇。总人口 万人,其中蒙古族 万人,占总人口的 % ; 牧业人口 万人、占总人口的 % 。 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同比增长 % 。其中一产增加值 亿元,增长 % ; 二产增加值 亿元,增长 % ;三产增加值 亿元,增长 % 。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演进为 12 :71 :16 。固定资产投资 35 亿元。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增长 % 。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 亿元, 城镇居民收入和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17700 元和 11923 元,年均增长 % 和 30% 。
自然资源 阿巴嘎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畜牧业是主体经 济,主要以牛、马、骆驼、绵羊、山羊五畜为主。生产的牛羊肉为 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 等大中城市,并出口到中东地区。地方优良品种“乌冉克”羊在区 内外享有盛誉。工业以风电、煤炭综合开发、矿产采选、建材、畜 产品加工五大优势为主。 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有野生植物 426 种, 其中名贵药材 200 余种,野生动物几十种。矿产资源种类多,已探 明的有石灰岩、芒硝、水晶、铁、铜、钼、煤炭、银、铅、锌和莹 石等,储量较大,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地形气候 阿巴嘎旗地形系蒙古高原低山丘陵地,是以低山 阶状高平原、台地、丘陵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单元组成的地区, 没有明显的山脉和沟壑,地势呈波状起伏。地形东北高西南低,海 拔
960 - 1500 米,最高点海拔 1648 米,平均海拔 1127 米。从形 态和成因上可划分为四个类型:低山丘陵、高平原丘陵、熔岩台地、 沙丘沙地。阿巴嘎旗地处中纬度西风气流带内,属中温带半干旱大 陆性气候。主要特点:冷暖剧变,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蒸发量 大,春秋两季多寒潮大风,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年平均 C,年平均地温 C。年平均相对湿度 59%,年平均日照 时数 小时,年平均降水量 毫米。年平均无霜期 103 天,降雪期 217 天,年平均风速 米/ 秒 。
历史沿革 现阿巴嘎旗由原阿巴嘎部落和阿巴哈纳尔部几经 分合而形成的。汉时为上古郡北境,晋时由拓跋氏管辖,隋唐时被 突厥人占领,到了辽代,是上京道的西境,金时又成为北京路的西 北境。元朝,阿巴嘎旗地区划入上都路,北元时被封为察哈尔万户 地。清顺治四年,受清封爵编为阿巴嘎左右翼二旗。
阿巴嘎,是蒙古语“叔叔”之意,因部落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 汗的同父异母弟别力古台的后裔,故把自己所辖的部落命名为“阿 巴嘎”。传说中“别力古台奇石”今天还巍然矗立在“圣井”口上。 崇德四年( 1639 年),别力古台二十世孙额齐格诺颜多尔济率领阿 巴嘎部落从原牧地,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畔南移到现阿巴嘎旗和锡 林浩特市一带,开始向清朝臣服纳贡。阿巴嘎旗由此而来。
民国三年( 1914 年),察哈尔特区成立,改由察哈尔都统节制 直至民国十七年( 1928 年)属察哈尔省府管辖。 1937-1947 年为 伪蒙疆政府统治。 1956 年建阿巴嘎旗,几经调整,于 1963 年形成 现在阿巴嘎旗行政区域,属锡林郭勒盟。
旅游资源 阿巴嘎旗有“北国湖南”乌里雅斯台、世外桃源 哈日乌素、修复一新的杨都庙大主殿、雄伟壮观的宝格都山、奇峰 林立的海日罕山、 独具特色的明图布山 “通天穿石路” 、70 眼泉水汇 流的达楞图如河源头等。古迹有金边遗址、突厥石人墓碑、隋唐时 期古墓群、浩日格山岩石画。还有从巴音查干、额尔登高毕苏木出 土的犀牛化石和恐龙化石等。
经济建设
阿巴嘎旗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工业强旗”战略,高起 点、高标准引进大项目,着力培育壮大风电、煤炭综合开发、矿业采 选、建材和畜产品加工五大优势特色产业, 先后引进了国华、 中广核、 中水电、河北大唐、峰峰集团、鲁能集团、冀东集团、建龙集团、白 银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经过几年努力,全旗国民经济总体上实 现了由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工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的主
稳步发展的阿巴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