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宋代博物馆收藏茶盏和器形分析报告.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盏,饮茶用具。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
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形为直口直腹
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开细碎纹片。自秦汉以后,饮茶之风日渐兴起,
茶具才开始从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离出来。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
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
唐时茶盏又称“瓯”,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
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态。越窑盏多配有盏托
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颇为精巧动人。越窑盏胎质
佃腻,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被陆羽称为上品是理所当然的。邢窑盏以"白如
"而闻名,且“天下无贵贱而通用之”,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唐时南
北茶盏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
器型上,唐代的茶碗或茶瓯口径较大、高度较矮。在唐代煎茶法中,大口径,
有利于观看茶汤的色泽与变化;高度较矮有利于手的把持。茶盏在成为专门
饮茶器具后,唐人在茶盏的器用之外,开始对茶盏有了美的视觉需求。
唐邢窑白釉玉璧足茶
高42cm口径144cm
足径60cm
敞口卷唇,斜壁,浅腹
玉璧形底足。内壁满施
白釉,外壁挂釉不及底
底部无釉。白釉莹润
聚釉处泛青,胎质细腻
坚繳。
情诚古品红木家只知
越窑青釉瓷茶碗
规格:


陆羽认为,越州碗的最
好造型是“口唇不卷,
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
的小碗。所谓“口唇不
卷”,是说碗的口唇薄
平而外侈,“底卷而浅”
则是指底壁宽厚的浅圈
足而言。像这样的茶碗
不仅饮用适口,而且易
于把握,平稳,又不烫
这件秘色瓷茶碗,出土于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通
体为五瓣葵口圈足状,高
94厘米,口径214厘米,
深70厘米,
,腹斜下收
素面无花纹,既有造型活
泼之感,又不乏典雅大方
之美,打破了唐初及其以
前茶碗造型平板的格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茶碗
在供藏时,因用印有簪花
仕女图案的纸包装,至今
其图案印痕还在碗壁留有
痕迹,为茶碗增添了姿色。
岳州窑青釉碗,唐,高
81cm,

碗口微撇,浅腹
阔底,圈足。腹刻莲瓣
纹。里外施青釉,釉薄
而不匀,釉色青中闪绿
釉面有细密开片纹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莲
花纹碗,
口径15厘米,
厘米出于印度尼西亚勿
里洞岛海域“黑石号”
沉船
敞口,弧腹,圈足。胎
色灰白,外施白色化妆
土,罩透明青釉不及底,
釉层开细片。口沿饰四
块对称褐斑,碗内用褐
绿双彩绘一朵盛开的重
瓣莲花。器型规整,釉
色光亮如新。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
,口径144cm,

碗撇口,浅腹斜收,
玉璧形底。里外满施青
釉。从各方面特征看
此碗应属于唐代越窑产
品。,当时已有撇口碗,
这种碗斜腹,玉璧形底
是中唐时期出现的
新品种。玉璧形底碗始
见于唐代,以底足像玉
璧而得名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高
,

碗十花瓣口,口以
下渐敛,平底,里外满
釉,釉色青绿,如“嫩
荷涵露”、“古镜破
5敛

6撇口
2束口
3口
7敞口
4敛
8敞口
束口部分
(注水线)
旋坯痕迹
腹部
刀削痕(施釉线)
足墙
釉滴珠
足跟
浅圈足
以束口盏为例

宋代博物馆收藏茶盏和器形分析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