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跟师笔记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 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 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
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 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 缝。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 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 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 脊椎后关节紊乱等。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 X线征,例如腰滑
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
法纠正才能整复。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
之可引起骨错缝。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因为难以一一对
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诊断
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 体格发生。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但多酸痛、 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 于发病数天而就诊。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 之后。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血沉、白细胞均不高)
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
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鉴别诊断:
二头肌长头滑脱。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
?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治疗
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 错位的筋骨。手法是其治疗最佳的手段。
固定:一般不需固定,可建议避免大动作,重体力活动,休息 3天左右即可,
在一个月内注意适当防护。
用药:可外用洗伤或热敷,涂擦外用正骨水或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对皮肤无刺
激作用的药水。内服药可辨证处方,如柴葛解肌汤等。 二
练功:可于治疗后采用与手法治疗相类似的运动方式练习,每组 12次左右为
宜,每日一趟,每趟 4组。
治疗的评价
绝大部分的筋出槽、骨错缝可于日久自愈,但易引发功能减退。手法治疗
有效,但不像关节脱位那样立竿见影,常于手法整后几分钟自觉好转,并于第 2
天有明显疗效,因此建议当天不应做其它太多样的治疗,给予 1-3天的时间恢复为好。
举例说明:
?(髋部筋出槽)
?:以14-40岁男性多见,常为瘦小体质,髋部活动受限,无明显疼痛,
休息不能缓解数天而就诊, X线正常。
?:仰卧位屈髋屈膝 90° ,医者用肘拔伸1 - 3分钟。
? (1)内收活动3次,然后继续屈髋屈膝,外展接近至床面渐伸至 0°位。
? (2)嘱自主屈伸髋关节 3-5次,无障碍。1
? (3)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 1次(慢)。
? (4)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 3次(快)。
20分钟。
嘱休息避免负重 3 — 7天。
?
?:18— 48岁女性多见,常于晨起自觉胸闷,上肢活动乏力,上举时胸助 关节处疼痛,应与肋间神经痛鉴别。
?:坐位,医者带动患者双手向内交叉于胸前,然后于交叉位上举过头,
双手置于脑后,搬双肘向后展肩同时用膝顶患者胸椎( T5为主),使之扩胸1次, 然后将双手从头后向外于体例放下,可重覆 1-2次。
?:手法宣轻巧,避免拉伤肩部腱袖。
?
?:未充分准备时,突然用力搬重物或不慎背部被冲击或猛然转身而出现
胸部疼痛、胸闷不适。
? 手法:
(1)理顺胸背部肌肉
? (2)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搬肩臂部,膝顶于背部(肩胛内侧缘中点连线处) ,
向后提拉双臂,使之展胸 1次。]
? (3)双肩挤摇5-6次。
? (4)点前心穴1-3分钟(拇指点,向上推至天突)。
? ( 5)仰卧屈臂压胸1次,侧压1次,斜压1次,并提托放下震背一次。
? (6)背部拍击法(空掌拍)1-3分钟。
?(背部骨错缝)
?:背部反覆发
骨伤科跟师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