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贫困线:是用特定的福利指标划定的表明贫困标准的指标,即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和社会发展阶段下,用价值量表示的人们维持最基本生存需要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费用,一般量化为货币形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贫困发生率:是指收入在某个临界水平(即贫困水平)以下的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H=q/n(其中q为贫困人口总数;n为总人口数;H为贫困发生率)。
3、贫困缺口:是指把贫困的人扶起来达到贫困线所必不可少的额外收入,即贫困人口实际收入和贫困线的差距。
4、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总支出额的百分比。而恩格尔系数法是则是以人体为满足生活需求所必须摄取的最低营养标准为基础,确定食品消费的种类和数量,比估算出最基本的实物支出,最后除以最低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即得到最低贫困标准。
5、扶贫:表反贫困的一种具体行为。主要是指针对农村特定贫困人口采取的、具有专门政策含义的发展援助,不包括其他社会救济和保障措施以及收益群体主要不是贫困人口的其他区域性发展援助。
6、适度人口:是指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人口。包括个人福利、增加财富、就业、实力、健康长寿、文化知识、福利总和、寿命总和(即人口数与人口平均寿命的乘积)、居民人数共9项目标。
7、人口素质低:主要是指人口生理素质差、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的能力缺乏、人口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陈旧落后。
8、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包括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通过它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目标向协调。
10、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11、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节约型社会”):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12、赋权:是指对发展援助活动过程中参与权利和决策权利的再分配,简言之,就是增加农村社区,尤其是穷人和妇女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13、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两性关系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强调影响性别发展的非生物性因素,尤其强调社会对性别的构建过程。
14、社会性别意识:指的是从性别的视角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出现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
15、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经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16、农村人力资本:广义上指相对于城镇的农村区域的人口总量。狭义上指农村区域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的总和,即农村劳动力。
17、人力资本: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由于这种知识和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18、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现有农村劳动力供给量超过了农村各产业实际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从而导致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19、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的空间转移过程,主要表现为农业领域的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移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城市化率:表征一个区域城市化程度的最基本的指标是城镇化水平,或称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区域的城镇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区域总人口*100%
2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23、狭义的农业保险:是指农业生产者以支付小额保险费为代价,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灾害造成的农业财产损失转嫁给保险人的一种制度安排。
二、简答题
P11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需要。
在工业化发展
农村发展概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