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创作形式
再现性
表现性
油画 董希文开国大典
1、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2、作品描绘了什么?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吗?4、它来源于什么?
血衣(油画素描稿 现代)王式廓192×345cm 1959年 国家博物馆藏
王式廓(1911—1973) ,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由村人。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 王式廓自幼酷爱美术,先后在北平美术学院、杭州艺专、上海美专专攻西画。1935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美术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式廓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进而奔赴延安。后长期任教于延安鲁艺、北方大学、华北师大及中央美术学院,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部主任、中央美院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最杰出最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 王式廓多才多艺,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油画、木刻、素描、速写,还有鲜为人知的中国画和书法。著名作品有《参军》、《井冈山会师》、《发明者的夜晚》等。他的代表作大型素描《血衣》,以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以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和民族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革。 1973年4月,他接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油画《血衣》的创作任务,到河南安阳、巩县等地搜集素材。在二十几天中,每天带病工作十三四个小时,5月22日下午,在画一老一少农民的头像时,因劳累过度手握画笔倒在油画架旁。当地党政领导立即投入抢救工作。经过18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无效,王式廓教授不幸与世长辞。
去世时未画完的双人头像
《改造二流子》 17×26cm 1947年 版画
《参军》 60×92cm 1951年 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
《发明者的夜晚》 ×126cm 1953年 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
《井冈山会师》 142×210cm 1959年 油画 中央档案馆藏
王式廓从1950年开始构思,到1973年5月23日去世前还在为这件作品搜集形象与色彩素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是一件在新中国美术创作史上历时最长而终未实现画家本来愿望的作品。该创作原计划以油画形式完成,1957年,作品尚在素描草图、习作阶段时,就被中国美协机关刊物《美术》重点报道,不仅在封面和内页选刊习作和草图,而且还专门发表了评论文章,一件作品,尚未完成即受到如此关注,这在《美术》杂志编辑史上极其少见。此次上拍的《血衣》草图、素描共65幅,属于王式廓创作素描《血衣》前完成和积累的部分,依据画面信息及信息的完整度和工率度,可以分为整体构思性草图(9幅)、局部形象构思性草图(24幅)以及创作性习作(32幅),系统地展示了王式廓《血衣》构思和创作过程,其中除个别草图和习作曾在有关出版物发表外,均未曾公开。1959年十年大庆时要求王式廓在比较紧的时间内将《血衣》全幅创作完成,若按原计划画油画,时间显然不够,因此要在国庆节前完成创作任务,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为创作油画《血衣》积累的素描草稿、习作,顺势转换升级为完整的素描创作。打定主意后的王式廓为此经过数月努力,为当时刚落成的中国革命博物馆赶制出了素描《血衣》,以极其朴素但非常符合作品情感基调的黑白灰语言,极具戏剧性冲突效果却又葆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的构图处理和人物塑造,使新中国美术创作第一次实现了以素描表现重大主题,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素描作为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的艺术价值,非常珍贵。
《血衣》形成的“深入生活-素材写生-草图研究-画布创作”的创作方式,对新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和学院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血衣》创作经历
七年级下册—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