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间内容提要: 先秦儒学的三大坐标为孔孟荀, 其基本思想虽同, 却有很大变化发展。其间的变化轨迹, 由於资料缺乏, 一直看不清晰; 特别是孔孟之间的一百七十年。最近湖北荆门一座战国墓葬的竹简被整理出版,为了解战国中期及前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前所未知的宝贵资料。本文认为, 这批竹书属思孟学派著作, 是早期儒家心性学说的重要文献; 它的出土, 补足了孔孟之间思想链条上所曾经缺失的一环。大思想家之所以为大, 不仅在于他提出的问题异常深刻, 思人之所不敢思发人之所未曾发, 而且往往也由于, 他涉及的问题异常广泛, 触及人类知识的许许多多方方面面。他所达到的思想上的深度与广度, 标志着那个时代所可能到达的深度与广度, 非一般人之力所能及。所以,一位大思想家一旦故去,他的弟子们,纵以恪守师说为务,其实所能做到的,往往是各守一说各执一端,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像粉碎了的玉璧一样, 分崩离析以去。历史越是靠前,情况越是如此。一位战国末年思想家说过的“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便是发生在中国的典型事例。不过韩非此言多有夸张, 我们不必过于认真, 真的以为孔子以后, 儒学便八瓣开荷花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逻辑地说来,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事实大概是,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1] ;真正能“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者,只有“威、宣之际”的“孟子、荀卿之列”[2] 而已。这一历史叙述倒是合理的。我们知道, 孔子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两个方面, 仁者内部性情的流露, 礼者外部行为的规范。仁不能离开礼, 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礼不能离开仁,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3] 。仁和礼的相互为体相互作用,是孔子思想的最大特色最大贡献。二者之中, 礼是传统既有的, 仁是孔子的发明; 为什么人间需要礼, 早已为大家所熟知,至于为什么人性会是仁,这样一个新问题,孔子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做出完满的回答。孔子以后, 弟子中致力于夫子之业而润色之者, 在解释为什么人的性情会是仁的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 大体上分为向内求索与向外探寻两种致思的路数。向内求索的, 抓住“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处, 明心见性; 向外探寻的, 则从宇宙本体到社会功利, 推天及人。向内求索的, 由子思而孟子而《中庸》; 向外探寻的,由《易传》而荀子而《大学》; 后来则兼容并包于《礼记》, 并消失在儒术独尊的光环中而不知所终。儒家学说早期发展的主要脉络大抵如此。但是我们一直缺乏足够的资料来描绘它的细部。一些传世的文献, 由于年代不能敲定, 也不敢贸然使用。于是, 一个重要学说的重要阶段, 多年来始终若明若暗, 令人徒唤奈何。谁也不会料到,事情竟在今天出现了转机。 1993 年 10 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说曾数经盗扰, 可是仍幸存八百余枚, 凡一万三千余字。墓主姓名、身份及下葬年月因无文字记载, 已无从确知。考古学家根据墓葬规格、器物型样推断, 墓主当属士级贵族, 且很有可能便如殉葬耳杯铭文所示,乃“东宫之师”,即楚国太子的老师;入土年代约在公元前 300 年上下[4] 。这批竹简全部为学术著作, 经整理编定为十六篇, 其中除《老子》、《五行》两篇与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同名篇章大体相似、《缁衣》一篇与传世
孔孟之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