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一、廉政文化建设的背景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上强调指出:“不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不仅是严重失职,而且也是对干部不负责任的表现。”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廉政文化建设”写入了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又提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体部署。
这两年,“两会”民意调查显示,反腐倡廉位于“两会”热门话题前列。当前腐败现象呈多发易发之势,认真剖析其深层次根源,除了体制机制层面的原因外,文化方面的原因亦非常显著。国际反腐败理论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从社会心理和文化上把腐败看作是一种可以容忍的甚至令人羡慕的行为,腐败获得了一种文化上的支持,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
从世界情况看,凡是腐败案件较少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廉政文化建设搞的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如芬兰,廉政文化已深入人心。清正廉洁已经融入了芬兰民族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品格。比如,在芬兰,人们和新闻媒体可以随时查阅到官员的财产、工资、纳税情况和政府多年来的政务记录。透明国际发布的“清廉指数”显示,芬兰连续五年被评为世界上最清廉的政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廉政状况和水准。我国将反腐败引申到廉政文化建设的高度,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反腐败抓源头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在政治思想和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重大创举。因此,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重要基础性课题。
二、廉政文化的含义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从业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的总概括。廉政文化的主要特性有四个:一是主体的大众性,主要表现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二是指向的权力性,主要表现为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廉洁自律,执政为民;三是实施的职业性,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四是组织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机关、团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材料二
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廉政文化的内含都有所不同。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浓厚弥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升华超越,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早在西周,“廉”就成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西周以廉为本考察群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到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将“不慈孝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纳入巡察之列,要求官员清正廉洁。孔子注重廉政文化和道德修行。“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说的是掌权者自身修养、自律精神对正确用权的作用,品德良好的官员能将权力运用于为社会和人民谋幸福。子产说“为政必以德”、“德,国家之基也,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他认为“德”是国家的根基,国君及官吏只有修德,才能确保国运长久。法家则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四大纲要。在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大
“廉政文化进校园”学习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