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周飞本科毕业,应聘到昆山一家新办的外资电子企业工作。他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从事的是关务工作。作为扩招后的第二批毕业生,自己没有工作经验,能在汹涌的求职大潮中谋得这样一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给知名代工企业配套生产电子产品,进料加工业务较多,周飞的工作也围绕进料加工展开。周飞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任务,是为公司申请建厂后的第一本进料加工手册。没有指导老师,没有咨询机构,一切只能靠自己。外经委、海关、外汇管理局、银行国际业务部,一个月跑下来,周飞熟悉了新办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整个关务流程。看着办公桌上的加工贸易手册,他觉得大功即将告成,接下来无非只是程式化的工作:处理一下深加工结转申请表、走走报关流程,一年后进行手册核销,然后圆满结束。这中间还能抽空看看书,为年底的报关员考试做准备。这只是一厢情愿。季度末与仓库核对原材料数量时,周飞大吃一惊:某产品的所有保税料件全被生产部门领用,产出的成品已交付国内客户。周飞立刻会同仓库管理人员向公司副总汇报:保税料件必须在得到外经委和海关批准并缴纳税金后方可使用,否则海关将予罚款。副总大笑:“罚款?这个产品我们以后不会再进料件,如果不用,这批原材料就废了。我不可能为海关一个规定去单独采购开增值税的料件,或者是等十几天后海关批了再用,那时客户早向别人下订单了。”而且,按照副总的说法,“现在不是我们想留在这个地方,是政府要引进外资, 想要我们留在这里。”周飞觉得继续解释已是多余,只好努力说服副总如实向海关解释情况并申请补税。副总不理,周飞只好反省自己:整天待在办公室处理报关单证,很难避免一线工作带来的麻烦。所以他决定:每天都要和采购、销售、仓库、生产等部门进行沟通。但这又带来了新的麻烦。采购觉得周飞没事找事——有新订单时自然会把发票和箱单发给他报关;销售认为周飞十分啰嗦——每次出货告知数量、单价和总价后,他还要料号、产品用途等资料,结果在客户多次催促后还没有报关;生产都懒得理周飞——同样的产品,只有开不开增值税票的区别,却要分开堆放,明明看到仓库里放着货,还要说“保税料件不能随便用,不能串料”。周飞还是坚持,只要有机会都会劝说公司及早补税,始终无果。没多久,海关进行新办企业保税稽查,早上发出通知,下午即到企业, 仓库账、财务账、报关单证一一查验。两天后,30万元的处罚通知单交到了周飞手上。副总没有责怪周飞,只是和公司其他高层一起上了一堂长达3小时的海关稽查保税课。受罚后,公司表面上支持周飞的某些保税建议,却不授权他采取相应措施,“串料”问题仍然存在。进口设备时,副总也直接以国外母公司作为间接供应商,由后者降价50%向昆山公司供应设备,以降低实价的方法逃避进口税金。半年后此事被海关发现,公司补缴税款并被罚款。虽然不能改变领导的想法,周飞也不想改变自己。在这家企业工作的几年里,他不厌其烦地与采购、销售、仓库、财务核对各种数据, 还自发编写了《保税料件管理办法》、《仓库管理办法》、《企业核销管理办法》、《报关单证档案管理办法》等流程建议,每次开会时都要自我推荐一番,但收效甚微。 4年后,由于“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也不想违背国家规定为企业谋取利润”,周飞决定离开。此时他精通整个保税流程,知道如何在海关核查前安排
报关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