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货币层次划分的分析 2012 应用统计杨文斌一、货币层次划分的理论依据对货币的界定货币的职能交易媒介价值储藏 M1 :流通的现金+活期存款 M2 : M1+ 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广义货币 M3 : M2+ 非银行金融机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M4 : M3+ 短期资产,如短期债券、票据等狭义货币流动性减弱二、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及演进 M2+金融债券+ 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M3 纳入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住房公积金纳入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1+居民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单位定期存款+其它存款 M2 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1 将中国的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资财务公司及外资集团财务公司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不同层次流通中的现金 M0 2011 年10月第三次调整 202 年初再次调整 2001 年调整统计口径 1994 年10月正式公布货币供应量三、我国货币层次划分及演进的特点?对M0概念的创新:大多数国家的货币统计不包含 M0层次,我国创造 M0 层次,是基于当时现金在我国经济社会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的现实而创造的。不足: 随着电子货币、刷消费的迅速发展,统计 M0的意义逐渐降低。?逐步扩大统计范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可以发挥货币职能的金融工具,为了真实反映我国货币供应情况,必须完善货币统计口径。最突出的是 M2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不足: 统计水平不够发达,对 M3只是提出概念,并没进行编制。 2003 年曾提出《征求意见稿》,对货币口径进行调整,却没有落实。而且更高层次的货币没有纳入货币统计。?适应我国经济状况: 货币口径的调整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扩大的: 90年代我国外币业务较少,货币统计只限于本币; 21世纪初我国股市非常活跃,纳入证券市场保证金; 2001 年末我国加入 WTO ,为完善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调整统计口径; 2011 年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供经济规模已经很大,必须纳入货币统计。不足: 统计范围缺乏前瞻性,一般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将该范围的货币计入统计范围。四、进一步修订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原则相关性增强原则:修订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是提高货币反映经济变化的敏感性,增强与经济产出、物价等经济变量的相关程度。调整或扩大广义货币的金融资产,应当与经济变量高度相关。可测性原则和成本效益比较原则:调整和扩大广义货币的金融资产应是可以统计和计量的,并且其数量较大,构成其对经济的明显影响。数额较小、统计成本较大的金融资产,即使应当纳入货币供应量,也可暂时不调整。连续性原则: 调整货币供应量在增强与经济变量相关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变动幅度小的调整方案。或虽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范围,但监测的重点维持原来货币与经济相关度的范围。与国际接轨原则:IMF 《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中确定的货币统计框架体系具有国际普遍
对货币层次划分的分析.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