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为指导各地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
  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CA24v)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体。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
  EV70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具有肠道病毒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病毒呈球形,直径22nm~30nm,基因组为单链RNA,蛋白外壳呈对称排列的20面体,无包膜。病毒在敏感细胞胞浆内繁殖。EV70的分离培养需用人胚肾细胞、人胚结膜组织或HeLa细胞较难分离。不同流行期病毒基因常有变异,可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CA24v也属微小RNA病毒科,生物学特性基本同EV70,可用HeLa细胞等多种传代细胞培养,易分离。曾引起亚洲、中南美等地区大流行。
  CA24v和EV70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均耐酸、耐乙醚、耐碘苷。75%的酒精是有效的消毒剂。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
  (二)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四)流行特征
  该病曾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多次流行。1969年本病首先在西非加纳暴发流行,沿西海岸迅猛蔓延到非洲大部分国家,几乎同时,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日本、印度等也暴发流行,很快波及亚洲大部分国家及欧洲、中东国家,澳州、美洲也有流行报道。1971年我国首次发生该病的流行,除边远地区外,遍及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此后,在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国家、地区及我国均有多次地区性小规模流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与肠道病毒70型(EV70)可以同时或先后引起流行。
  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三、病例的诊断和治疗
  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可参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疗方案》(附件1),进行诊疗。
  四、疫情报告
  出血性结膜炎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报告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病例及暴发疫情时,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
  五、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重点调查分析引起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阐明疾病传播的特点,以提高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314042****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