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教育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征文
德,人之本,师之魂
舞阳县辛安实验学校 宣慧聪
德,人之本,师之魂
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相对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社会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已经滞后了。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大社会氛围下,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由来已久,现在的未成年人“灵气有余而底气不足”越来越凸显,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而学校教育在高考指挥棒挥舞下,不得不实质性地进行着应试教育,虽然表面上冠其名曰“素质教育”。如此等等,长期以来德育教育重视形式不讲实效的活动
屡见不鲜。不久前,我看的一个某市学生的思想调研, 70%以上的同学,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没有同情心和爱心,不知道什么是感动,对身边的弱势群体(残疾和弱智)不懂得应有的关心和照顾,生活中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享受、不知奉献等现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很令人担忧,重视和加强迫在眉睫。
一、教师队伍建设要继续加强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曾经说过:“在个体的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教导,那应该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在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不幸地受到情绪不稳的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静下心想一想,学校是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与老师一起度过的,老师是撒播火种之人,是人类文明火种的传递者,老师的言传身教,行为示,一言一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慎重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领好路,做他们的行为示者和引领者。
另外,各学校的各科的教学都要求体现和渗透道德教育,我们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在备课、授课中挖掘出学科容中德育方面的容,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渗透。这也要求我们能站在文化的角度,以文化的视角和思维来处理和组织教材容。不能只会就事论事,就
“知识”论“知识”。那样,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更达不到以“文”育人,以“知识”育人的目的了。
二、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往往大于老师的教育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至关重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养成的三个主要途径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主要对未成年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是,要真正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必须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和健全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形成整体联动的格局。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都可以,但画错了将后悔莫及。。另外,要加强社区教育,充分发挥社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平台作用。继续加大投入,健全完善社区德育场所
我为教育献良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