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构成》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知道生物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
3.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能力训练点: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是让学生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
。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责任感。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发表看法,全班汇报
三、重难点解决办法
讨论,举例说明
四、教学步骤及德育渗透的体现:
教师归纳:教材内容归纳如下:
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下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如何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
——世界的物质性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最基本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虚无的、神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细胞核中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mRNA由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再以mRNA为模板、tRNA为转运工具将氨基酸一个个联结起来,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使学生从中看出有关物质和结构是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的,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当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又形成新的子细胞,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代谢、遗传、变异等生理活动,使学生明确只要生物体存在就必然表现出这些生理运动形式,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对立统一规律
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从方向上看两者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分解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两者又是依赖存在的,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能进行,它们共同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以此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性。
5.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