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实主义的革命
【摘 要】 文章介绍了超级写实主义的背景和起源,分析了它的观看方式。指出超级写实主义的画家们并不直接写生,而是使用幻灯机把照片投射到幕布上,获得比肉眼所看到的大得多、也精确得多的形象,再纤毫不差地照样描摹。超级写实主义作品往往尺幅巨大,给视觉带来某种震撼。从观看的方式上,超级写实主义利用再现的形式去表达物象,却没有在画面上添加自己的感情色彩。在这种表面的冷漠之下,反映的是后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精神情感的疏离和淡漠。
【关键词】 写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克洛斯;观看方式
一、超级写实主义的背景和起源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风行抽象艺术,因此,一种对抽象艺术垄断状态持反抗的情绪产生了。在加利福尼亚,一群青年艺术家企图运用带有表现意味的超级写实绘画,来打破抽象派的一统天下。在东海岸对写实手法的兴趣也在50年代出现。在耶鲁大学艺术系,就走出不少著名的超写实主义绘画名家。
照相写实主义又被称作超级写实主义,它几乎完全以照片作为参照,在画布上客观而清晰地加以再现。正如克洛斯(chuck close)所说:“我的主要目的是把摄影的信息翻译成绘画的信息。”它所达到的惊人的逼真程度,比起照相机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照相写实主义的画家们并不直接写生。他们往往先用照相机摄取所需的形象,再对着照片亦步亦趋地把形象复制到画布上。有时他们使用幻灯机把照片投射到幕布上,获得比肉眼所看到的大得多、也精确得多的形象,再纤毫不差地照样描摹。蓝本上一些不够清楚的细节,也被画家们予以修正,而具有同样的逼真性和清晰性。如此巨细无遗的精确画面,在某种意义上反倒成了对人们常规观察方式的一种挑衅。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形象的视觉感知不会细致到面面俱到,不放过任何细节。通常由于职业、情感、性格以及实用主义等诸多影响,眼睛会有所选择地对形象做出反应,有些可能只是一带而过,甚至很多时候,人们的看只是大致清楚而已。照相写实主义的写实几可乱真,但它对所有细节一视同仁的清晰处理,则暗示了它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暗示了真实之下的不真实。此外,照相写实主义画家们有意隐藏了一切个性、情感、态度的痕迹,不动声色地营造画面的平淡和漠然。在这种表面的冷漠之下,其实包含了某种对社会的观念,它反映的是后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精神情感的疏离和淡漠。
照相写实主义作品往往尺幅巨大,给视觉带来某种震撼。查尔斯贝尔(chades bell)认为:“极度地改变日常东西的尺寸,使我们能够进入里面,更容易探索它的表面和结构。”大尺幅的绘画是以一种独特的方法炮制出来。画家常常把照片划分为许多小格,再按照比例一小块一小块地仔细复制。显然在完工之前,看不出画面的整体效果。照相写实主义题材广泛,形象逼真,并且无一例外地摒弃一切主观因素。表面上看,它是对写实的恢复,而实际上,它是对当代社会的某种揭示。写实,在这里已经成为与抽象并驾齐驱的一种现代艺术手法。美国评论家卡纳德曾说过:“不论波普艺
写实主义的革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