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政法笔记读后感,读书笔记.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页眉. 页脚. 政法笔记读后感, 读书笔记《政法笔记》读后感《政法笔记》共二十五篇, 讲述的问题可概括为: 公民权利保护、国家公职人员贪污受贿、知识产权保护、律师制度建设、宪政制度建设。书中列举分析的大量实例, 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大量问题, 并且说明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归根结底, 源于我国宪政制度与中国本土社会衔接的不合理。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及的: 一言以蔽之, 宪政重建。从权利制约角度理解, 宪政的目标是“限制政府”,从实施的角度讲,是由宪法产生的具体政治制度,是宪法规范与宪法实践结合产物。宪政必须要建立一套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 来组织国家政权, 治理社会。我国宪政引进于清末, 近代宪政制度来自对西方法律理念的移植。从西方引进的宪政在植入我国社会的过程中, 处于艰难的转型过程。我国本土环境导致宪政的不适应, 产生了一系列看似普通, 实际与宪法息息相关的问题。由于宪政源于移植, 于是我们要把思考这些问题重点放在我国与西方国家环境不同的比较上。首先, 在主观认知上, 宪法是一个抽象复杂的概念, 法律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释义。对于它的涵义,从不同角度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意义。其次, 在客观上, 我国移植的宪政制度始于清末, 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对法治的扭曲和漠视也在情理之中; 我国的社会架构与西方完全不同, 西方的宪政源自以市民为主体的商品交换的市民社会, 我国封建制度存在两千多年, 主要是以自然经济为主, 依靠“礼制”维系着社会。作者在文章提到:“法治的根基在于信仰与习惯, 在一个以礼治为传统习惯的国度里,当下舶来的法治是那么的水土不服”。历史表明,凡是人类在建立政权以后,都试图以某种适于维系稳定、防止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的产生而确定秩序形式。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 既需要社会实现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确定性, 又要尽可能满足个人合理需要和主张。文章中分析了许多涉及个人言论自由的问题, 在许多国家, 比如是美国, 一个在很多中国人认为极为民主的国家, 公民讥讽政府是不受限制的, 但言论如果造成公共的混乱, . 页脚. 稳定安全, 则必然要受到法律制裁。每个国家, 国内都会存在很多问题, 我们不能简单的评论哪种政权组织形式,甚至是哪种社会制度更好,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来分析这些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中, 每个国家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 从而导致国家政权的更迭, 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动。我国建国六十余年,从社会发展的历

政法笔记读后感,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00610886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