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都江堰探究与点拨一、问题探究 ?作者从哪些角度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 【赏析】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文章从如下角度把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 (1) 都江堰的修建时间早于长城; (2) 都江堰的功用绵延至今,而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 (3)都江堰毫不炫耀只求奉献,而长城却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修缮。探究与点拨 ? 【赏析】李冰是一位官员,同时又是一名实践科学家。因为有过李冰,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总结出的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直到 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一座至今仍造福四方的水坝,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对这位实干家的“伟大精魂”充满了赞美和崇敬之情。探究与点拨 , 还对现实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赏析】作者盛赞了李冰的实干精神,同时联想到前不久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头衔上只印着“土木工程师”, 作者指出作为官员,不应无所专攻,而应像李冰一样成为一名实践科学家。作者引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这副对联,来诘问现代官场衮衮诸公: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探究与点拨 “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赏析】李冰通过轰鸣的都江水传达的遗言是: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力地去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这样璀璨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这当然是更加值得乐观的。 ?这样写有何作用? 【赏析】探究与点拨探究与点拨二、写法赏析 ,极富个性特色。(1) 运用比喻,使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如,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增添了文章的文采。(2)对“四字词语”的偏爱和运用。四字词语如“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冰清玉洁”……在文章中比比皆是,使文章读起来很有气势。探究与点拨(3) 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如“濡养”“卑处一隅”“判然不同”等,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另外, 如“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个性化”处理的能力,富含哲理,给人启发。探究与点拨 ,态度鲜明。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有多处对比,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掬可捧”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 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路线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这些对比, 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探究与点拨 “小”与“大”的关系。首先,作者把“大”的题旨“对民族精魂、民族精神”的赞美寄寓在“小”的事物“都江堰”之上;其次,作者善于借助细微的动作或部分来体现人物的独特,代替全体。如李冰手握长锸中流分水的镜头,表现出其所代表的“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和“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都 江 堰.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