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未曾生,也未曾死;它未曾解脱,也未曾迷惑;它未曾存在,也未曾消灭。
我的色达行,我的寻佛之旅。
我以为我得到了一切,后来我又失去了所有。所以,我去过,我又从未达到。
-------
作为一个来自繁华都市的俗人,在去色达之前,总是以为只有这样似懂非懂的文字才能抒发心中的向往,触摸梦境中的想象。今年7月,我终于来到了色达,亲自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八年前,还是懵懂大一新生的我,在摄影系的一位师兄哪里看到了一张照片,满坡的红房子鳞次栉比,满满地镶嵌在蓝天白云之上。赤红的房子、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强烈的色彩对比瞬间让我惊诧了。得意洋洋的师兄神秘兮兮地告诉我,真有这个地方,叫做色达,一个地图上没有的名字。
那个时候,身边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好奇心使然,我一直对它念念不忘,我暗自发誓,今生我必会到达。
到了后来,我毕业了,实习、工作、跳槽,,行程一直搁置。再后来,突然发现,身边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地方,微博微信里满是和红房子的合影,抒发着泛滥的净化心灵。甚至,我多年未联系的初恋男友也去过那里修行。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小白领们乐于谈论天葬,憧憬着苦修,还有个小伙伴举着牌子“我在色达等你”振臂高呼。
有人说,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内心非常洒脱自在,对苦乐顺逆都不会过于萦怀。我从内心敬仰这样的人,也很好奇在戒律清规面前他们如何把持人世间的情欲。所以,带着诸多疑问,我终于决定,向色达出发,虽然已没人在色达等我。
*来到佛学院*
从成都出发,汶川-马尔康-翁达镇-色达县,沿着国道317一路向西北进发。由于时值暴雨季节,沿途状况不断,700多公里的路我们走了两天。
距离色达县城18公里有一条山沟叫喇荣沟,顺沟上行数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也称色达佛学院。我们常说的色达,其实指的是这里。色达佛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之一,1980年由晋美彭措上师修建而成,最初规模较小,后来学佛者慕名而来,纷纷在山坡建房子,于是形成了连绵数公里的僧舍。
色达县城遇见彩虹
这里的僧众已经超过一万人,其中七千为觉姆(尼姑),三千为喇嘛,还有一些修行的居士。他们分区而居,分区而学,不能进入到对方到领地。包括我在内的女众,不能进喇嘛的房间,男士自然也不能靠近觉姆的小屋子。
色达五明佛学院大门
我们以往对出家的认识,多是受到影视剧的影响。英雄气短、壮士暮年、红颜祸水、冤冤相报,我们误以为出家人尽是在万念俱灰后,心不甘情不愿地泪别红尘。无奈之下选择了一种逃避的人生。曾经,我也是这样的信徒,直到在佛学院认识了卓玛,一个28岁学佛14年的觉姆,我才认识到雷剧是多么地害人,我们这些俗人是多么的无知。
*卓玛的世界*
葬地有一句俗语,希望的周围,总是环绕着绝望。
人要有最好的希望,也要有最坏的打算,这是面对生活的合理态度。
卓玛是我在佛学院认识的女孩,她出家在色达当觉姆已经14年了,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2000年的夏天,她小学还没有毕业,就主动提出要去佛学院出家,家人欣然同意。在藏族人家里,有一个孩子出家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孩子在学院念经读书,为家人祈福诵经,整个家庭在草原上都非常有面子。父母不仅每年要赞助生活费,还要给她在佛学院盖一座房子。如果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们也会担起这样的责任。
14年前,卓玛的父母为她在佛学院买了一个有两间房的小木屋,加上翻修一共用去2万多元。去年,父母亲又在原有两间房的基础上,挑高再搭建了两间作为书房和卧室。由于男众不能进入觉姆房间,在爸爸给她盖房的这段时间,她只能在别家暂住。佛学院对男女有别的界限真的非常严格。
除了住处,喇嘛居住区内的餐厅也不允许觉姆进入。卓玛说,听说喇嘛那边有家餐厅味道不错,可是她去不了,在把我带到那个分界路口后,她指了指方向便离去了。我吃完给她打包了一份,她分两次才吃完,一直重复说“味道太好了!”由于觉姆区的餐厅味道不佳,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做饭。
卓玛的小屋子离经堂不远,从坛城顺着小路往山下走,拐几个弯,穿过狭长的水沟便会到达。如果不注意,走几遍也会找不到路,因为那些房子太雷同了,能作为参照物的只有对空间的感觉。
要进入卓玛的闺房,首先要进入一个石墙做成的“入户”区域,大约8个平米,放着鞋架、废旧的物件,虽然东西繁杂却井井有条。她打开板木结构的房门,木门上挂着白底彩色图案的门帘,而她使用
l旅游攻略之色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