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大关县职业高级中学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知识卡片(一):名人说“师”
北宋福建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在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
杨时同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杨时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天飘起鹅毛大雪,杨时和游酢却立在雪中,游酢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直到程颐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教杨时,杨时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后,杨时传播理学,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程门立雪”便成了 尊师重道的典故。
程门立雪
知识卡片(二):尊师典故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
子贡结庐守墓
知识卡片(二):尊师典故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知识卡片(三):作者介绍
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知识卡片(四):古文运动
知识卡片(五):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知识卡片(六):写作背景
背景记载
师说韩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