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旅游活动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三个阶段: 19 世纪 40 年代前,古代旅行阶段 1840 —二战前,近代旅行阶段二战后,现代旅行阶段 2、中国旅游日: 5月 19日 3、世界旅游日: 9月 27日 4、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推动性因素: 世界人口的增加;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拉动性因素: 很多旅游目的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所采取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 很多旅游目的地在景点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入; 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和推广。 5、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总结背景环境:建国之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为第一要务,对外封闭锁国;实行计划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经济短缺。基本任务:服务于外交工作的需要,“宣传自己,了解别人”。发展类型:有选择的入境旅游。企业经营:不计成本,国家补贴。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不完整,且总体规模很小。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国营企业直接介入,突出表现在,“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虽为两块牌子,实为一套人马。 6、旅游定义: 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的惯常环境, 去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7、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句话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它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游憩: 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 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8、旅游活动内容的构成要素: 食、住、行、游、购、娱 9、国内旅游和不同(2 )便利程度不同(3 )经济作用不同 10、按照旅游目的分类:消遣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 11、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普及性、成长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异地性、流动性、暂时性、综合性 12、旅游系统实质就是与旅游活动全过程直接相关的各个要素互为依托所形成的具有特殊功能和结构的有机整体,包含客源市场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和支持系统四个子系统。 13、旅游者是为满足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旅游消费活动的主体,是旅游服务活动的需求者和服务对象 14、游客根据停留时间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所到访的旅游目的国停留过夜的游客: 过夜旅游者; 另一类是在所到访的旅游目的国未作停留过夜,而是当日离去的游客:一日游游客。 15、下列人员不属于国内游客: 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 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 调遣的武装人员; 到外地入学就读的学生; 到外地基层锻炼的干部; 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 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 16、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入; 足够的闲暇时间; 其他方面的客观因素 17、每日闲暇:基本不能用作旅游时间,只能用于一般的娱乐和休息周末闲暇:能用于短距离旅游活动公共假日:能用于中、短距离的旅游活动,黄金周期间形成外出旅游高峰带薪假期:可用于中、长距离的旅游活动,并可产生大量度假旅游者 1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示意图 19、美国学者罗伯特·W· 麦金托什把旅游的动机分为四类: 身体方面的动机:通过与身体健康有关的活动来消除紧张和不安,以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如度假休息、娱乐消遣、海滩休闲、温泉洗浴、医疗检查等。文化方面的动机:表现出一种寻找知识的欲望,了解和欣赏异国他乡的文化、艺术、风俗、语言、宗教等。人际(社会交往)方面的动机:通过探亲访友、结交新朋友的形式,以达到逃避厌倦的现实,免除压力的目的。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主要是出于个人发展的需要考虑,即通过参加一些高层次的学术会议、追求业余爱好的聚会、参加考察旅行等旅游活动,以使个人得到某种承认,受到赏识以及获得一定的声誉等。 20、按旅游目的划分为:消遣型旅游者、因公差旅型旅游者、因私事务型旅游者等。 21、旅游者的特点: 1) 消遣型旅游者: 人数多,比重大出游活动的季节性强拥有较大程度的选择自由对价格敏感 2) 因公差旅型旅游者: 出游频率高出游活动无季节性出行活动的自由度小消费水平高价格敏感度低 3) 因私事务型旅游者: 旅游季节性较弱旅游目的地选择自由度小对价格较敏感 22、旅游资源定义: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3、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有些是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组合性: 旅游资源是由多种不同的旅游资源要素组成的综合体。旅游
旅游学概论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