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高能,书法家段子来袭 (三 )
兄妹戏丑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 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 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 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 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 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 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 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 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 额头先到 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 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 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 忽闻毛里有声传。 ”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 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 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 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 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 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 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天平 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 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 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腹背作书 翰林顾子敦身材魁梧,与黄山谷同在翰林院供 职。夏日闷热,子敦有午睡的习惯。黄山谷每伺子敦熟睡之 际,便在他敞露的胸腹上写字。子敦虽然恼怒也无可奈何。
有一天, 他睡在桌子上, 醒后得意地对黄山谷说: “这下子你 没法子捉弄我了! ”山谷笑而不语。等回到家,子敦脱下衣衫, 夫人问子敦背上的字是怎么回事?原来山谷偷偷地将诗写 在他的背上了。诗云:“红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当时民间流行纹背, 写 的就是这首诗,所以被山谷用来作为开玩笑的材料了。 (据 《复斋漫录》 ) 米芾驱蝗 这是北宋一个幽默故事。
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 南官。以书画闻名于世, 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 宋神宗时, 他曾经出任雍丘县 (今河南杞县 )令。有一年,他所在的地区 蝗虫大起,百姓很忧虑。邻县的官吏采取焚烧土埋等法,仍 不见效, 蝗虫依旧滋蔓。 有人对县官说: “我县蝗虫都是雍丘 县驱赶而来。因此无法捕除。 ”邻县的县官发一公文给雍丘县, 指责雍丘, 并要求米芾捕打自己境内的蝗虫, 以免滋扰邻县。 当时,米芾正在宴请客人, 见公文后大笑, 取笔大书其后云: “蝗虫原是飞空物, 天遣来为百姓灾。 本县若还驱得去, 贵司 却请打回来。”人们闻听此事与米芾诗,都笑得合不拢嘴。
“巧取豪夺”的由来 “巧偷豪夺”,一般都说作“巧取豪夺”
“巧取”,玩弄各种花招骗取;“豪夺”,使用蛮横手段来强抢。 这个成语比喻用卑鄙的手段占有别人的财物或权利。其实这 原来是书画史上一段风雅趣事。 宋朝著名的书画家米芾,
其书法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 篆,如风檣阵马,沉着痛快”。 米芾精于书画鉴定收藏。但 是,他最不足为外人道的地方,就是常常用“调包”这种欺骗 手段,“偷”取名贵字画。平日,只要听说谁家有名贵字画, 他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其实是临摹。他可以临 摹得到和原作一模一佯, 以假乱真,然后把临摹品还给人家, 自己留下真迹。有时他甚至把原作和临摹品同时给原主挑选, 原主往往辨别不了,大呼上当。米芾非常喜爱唐朝沈传师的 书法。他在长沙做一个小官时,听说某寺有沈传师的真迹, 便求寺院借观。不曾想,米芾借到手,居然乘寺院不备,竟 携此帖扬帆而去。寺院将他告到官府,米芾仍然抵赖不还。 一日,米芾和蔡京一起乘船游玩,蔡京取出一幅谢安的《八 月五日帖》让米芾看。 米芾见了极为兴奋,因为十四年
前他也曾见过此帖,只是当时囊中羞涩,一直懊悔不已,不 承想今日再次见到,喜不自胜,爱不释手,当即要求蔡京将 此藏品送给他,或与他交换。他苦苦哀求,蔡京面有难色。 没料到,米芾突然跃上船舷,大声说:“你若不给我,我不如 跳江死了算了。”蔡京见状,只得把此帖送给他。米芾就用这 样的方式“夺”得自己喜爱的书法。 周煇(宋朝人)编撰 的《清波杂志》把米芾这种伎俩叫做“巧偷豪夺”。就连大文 豪苏轼在《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 中也讥讽他“巧偷豪夺古来 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 ( 晋朝画家顾恺之,小名虎头。 )米 芾个性怪异,喜着奇装异服,嗜洁成癖,喜欢石头,称石为 兄,抱石而眠,被人称为“米颠”。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大 家已经见怪不怪了。 倪瓒的“洁癖”
前方高能,书法家段子来袭(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