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与吟诵_吟诵古诗词吟诵
、对古代诗词吟诵的一些认识
二、关于吟诵的一些基本规律。
、古代诗词的吟诵实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论语·学而》)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古代诗词吟诵的一些认识。
1吟与诵、唱的区别
吟:《说文解字》曰:“吟,呻也。”又“呻,吟也。”
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
别也。
“吟”常与“咏”连用,然义有不同。《诗·周南·关睢
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声曰吟,
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此所谓“长言
乃发音舒缓,曼声长呤。故咏者,歌唱也,音乐性强;吟
嗟叹也,语言性强。然“呤”既云“动声”,则其
乐性又较“诵”为强,“吟”实介于“诵”与“歌”之间。
“吟”与“唱”之别,在于唱多有谱及伴奏,吟则
较为随意,不必依谱,亦不必有伴奏。
判断唱还是吟,还可以看其在节奏点上的字是否筱合平长
仄短的原则,如是较长的诗歌,可看是否具备典型的尾腔。
香港歌星徐小凤唱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
23一
→相见时难
别亦难
东风无力
百花残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音最长,而且高起高收)
上声高呼猛烈强,(开口读时用力,低起高收)
去声分明哀远道,(声音高低适中)
入声短促急收藏。(一发即收)
注:普通话的阳平并非「平道」而是个升
调,同时没有入声,许多古代读为入声的
字在普通话读为阴平或阳平。
崔颢《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
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
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
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
低唱!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
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合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
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
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
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
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
献捷。
诗词格律与吟诵 吟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