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介入治疗
介入放射学
是指在X线、CT、B超等影像设备导向下,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经人体动静脉、自然管道、术后的引流管道或直接穿刺抵达病变区域,进行影像学诊断或取得组织细胞、细菌或生化方面诊断,同时进行各种特殊的治疗。
介入放射学现状
七十年代以来,介入放射学有了飞速发展,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且已经分出一些分支:如心脏介入放射学、神经介入放射学、肿瘤介入放射学等。
介入放射学优点
为疾病诊治开拓了新的途径,操作简便安全、快速有效、损伤小、合并症少、费用低等诸多优点,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特别对一些以往认为是不治或难治之症,治疗效果明显。
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介入放射学范畴
就其涉及的临床范围而言可分为:
1、肿瘤的介入
2、心、血管疾病的介入
3、神经系统疾病的介入
4、其他非肿瘤病的介入
1、血管性介入技术:
(1) Seldinger技术(2) 选择性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技术(3)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4) 经导管局部药物灌注术(5) 经导管腔内血管成形术(6)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放术(7)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8) 经皮血管内异物和血栓取出术(9) 选择性血样本采集术(10)经皮血管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11)心血管瓣膜成形术(12)射频消融术(13)选择性血管造影术
就介入诊疗技术而言可分为:血管性介入技术和非血管介入技术两大部分
2、非血管介入技术:
(1) 经皮针吸活检术(2) 经皮局部药物注射术(3) 经皮穿刺内、外引流术(4) 经皮椎间盘切割术(5) 内支架置放术(6) 输卵管再通术(7) 肺大疱固化术(8) 腹水-静脉转流术(9) 脑积水-腹腔或静脉转流术(10) 经皮胃造瘘术(11) 电化学治疗术(12) 结石处理技术(13)“T”型管置换术
介入放射学范畴
肝、胃、胰、肠等恶性肿瘤的介入化疗和栓塞术;食管、胆道良恶性狭
窄和梗阻的扩张和支架治疗;肝血管瘤、肝囊肿、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栓
塞治疗。 肺癌的介入化疗和栓塞术;气道良恶性狭窄,梗阻的扩张和支架治疗;
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 肾、盆腔、乳腺恶性肿瘤的介入化疗和栓塞术;子宫肌瘤的血管内
的栓塞术;肾囊肿、盆腔出血的介入治疗。
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介入化疗和栓塞术;椎体成形术(针对骨
质疏松、转移性肿瘤引起的椎体塌陷和椎体血管瘤);椎间盘突
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介入治疗。
动、静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治疗;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的栓塞治疗;
动、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 脑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窦瘘等)的栓塞术;脑血栓形成
急性期的溶栓术。
目前发展介入治疗的主要项目
由针套和针芯组成,有的带闭塞器。 用以扩张穿刺部位的穿刺孔及皮下组织,减轻血管的损伤。 又称引导钢丝,用于引导导管的插入、通过,加强导管的硬度以利于
操纵导管,必要时作交换导管用。 是的关键设备,多由塑料制成。导管应具有合适的硬度、弹性、柔软
性、扭力、塑形记忆力,管壁应光滑。导管的粗细采用法制标准(F
编号)表示,1F=(),常用者5-8F 。
常用二通和三通开头,用于连接导管的尾端,便于冲洗导管和与
高压注射器连接。 用于引导导管顺利地进入血管,也主要用于导管交换。
常用器材
导管鞘
半自动切割式活检针
穿刺针
导管
PTCA导丝
微导管
1 造影剂:泛影钠,76%泛影葡胺或复方泛影葡胺。 2 麻醉药:1%-2%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 3 血管收缩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加压素、麻黄素等。 4 血管舒张药:妥拉苏林、罂粟碱、前列腺素、硝酸甘油、利血平、维拉帕米等。 5 中枢兴奋药:安钠咖、尼可刹米、盐酸梗菜碱 6 抗凝血药:肝素、链激酶、腹蛇溶栓酶。 7 凝血药:鱼精蛋白、6
肿瘤的介入治疗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