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飞机的隐身技术沈海军在现代战争中,空中打击的威力已不可估量,它直接影响着整个战争的进程。但是随着雷达探测、红外探测等技术的日益提高, 飞机的生存正受到致命威胁。上世纪八十年代, 超低空飞行曾被认为是飞机实施突防的一种有效手段。许多人大概不会忘记, 20 世纪 80 年代,超低空飞行的小型飞机居然搞得一些国家的防空系统风声鹤唳、防不胜防。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鲁斯特事件”。“鲁斯特事件”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1987 年5月 13 日,西德 19 岁青年鲁斯特驾驶着一架塞斯纳-17 2 轻型飞机从芬兰起飞, 然后在苏联领空做了整整的 4 个多小时的超低空飞行, 最后竟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出现在莫斯科红场上。为了防止这种超低空突防, 许多国家纷纷研制了预警机, 地面探测雷达被搬到了天上(预警机上), 这使得飞机利用地面雷达盲区实施超低空突防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现在,各种各样探测飞机的遥感设备已经出现,最主要的有四类, 分别为雷达、红外、声波和光学系统, 其中, 雷达探测占 60%, 红外探测占 30 %,声波与光学等其它探测占 10 %左右。那么,面对如此众多的探测手段,现代飞机如何实现有效打击对方,同时又不被敌方发现呢?这就要求飞机必须采用更为高明的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躲过“千里眼”雷达可以准确测定千里之外的目标,有“千里眼”之称。雷达探测的原理是设备把电磁波辐射出去, 然后根据接收物体反射( 散射) 回来的电磁波来发现目标。飞机要实现雷达波隐身, 其核心问题就是使目标的雷达回波无法被侦察雷达探测到。也就是说, 要么吸收掉入射的雷达波, 要么改变目标的反射特性。对这个核心问题, 军事上有个专门术语, 即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 英文的缩写为 RCS) 。目标的 RCS 是衡量雷达目标反射电磁波大小的一种物理量。一般来说, 目标 RCS 越小, 表明雷达接受能量越小, 因而就越难对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目前, 提高飞机雷达隐身特性,降低其 RCS 的手段主要可归纳为 4种, 即外形技术、材料技术、阻抗加载技术和等离子体技术, 这几种技术往往也被综合运用。所谓外形技术, 就是合理地设计飞机外形, 以达到降低目标的 RCS , 或使目标回波偏离侦察雷达视向的目的。研究表明,要获得低的 RCS , 飞机应具有光滑平坦的外形, 机头截面要小; 机身应尽量减少有垂直于入射波的平面和圆筒式锥形表面;应避免尖锐边缘、陡角( 如机身和机翼转折点) 和看得见的腔体( 如发动机进气道); 发动机应埋入结构内部, 进气口和尾口必须经特殊设计;采用大后掠角机翼、 V 形双垂尾以及翼身融合的外形布局; 尽量减少外挂设备等等。在应用外形隐身技术方面, 美国的 F-117A 以及 B-2 隐身机堪称典范。所谓材料技术, 就是采用吸波材料, 使飞机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波, 降低其 RCS ,“迷盲”对方雷达,从而提高飞机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的。这里所说的吸波材料是靠雷达波在材料中感生的传导电流, 产生磁损耗或电损耗, 以达到衰减雷达波而减少目标 RCS 的。这些材料包括铅铁金属粉、不锈钢纤维、石墨粉、铝箔、炭黑、陶瓷电解质和铁氧体等, 它们可以以添加剂的形式引入飞机的表面涂层中, 也可以直接加入到橡胶、树脂等高分子粘合剂中, 制成具有隐身性能的复合材料板材或飞机结构。据报道,美国 F
现代飞机的隐身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