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通讯
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主编:裴劲松韩宝明
2013年第(3)期总第(23)期本期责编:万红庞家乐
本期24页 2013年7月12日出版审核:郑兰崔雁
本期主题: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本期目录: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的灵魂 2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5
推进“三个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19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的灵魂
中者方筱筠陈叶军
2012-12-11 18:53: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嘉宾简介:包心鉴,男,1949年生,江苏淮阴人。现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巡视员(正厅级),研究员,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等。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政治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是这一领域国内著名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已出版专著14部,在中央和省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1200多篇。有11项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2篇论文获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十八大精神的核心与灵魂,是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和根本保证。”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包心鉴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包心鉴进一步指出,坚定“道路自信”,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实质;坚定“理论自信”,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与特点;坚定“制度自信”,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规律。
坚定“道路自信”:深刻认识中 者: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关键在于道路的正确选择。关于“道路自信”问题,为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实质,首先请包教授谈谈,我党是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方向的?
包心鉴:在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曾经面临着走什么样道路的痛苦选择:要么照搬英美模式,走资本扩张的西方现代化道路;要么照搬苏联模式,走高度集权的东方现代化道路;要么与资本主义世界完全对立,走自我封闭的所谓现代化道路。如此种种探索、试验,最终无不归于失败,唯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使中国真正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征途。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所以不断提升,关键就在于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而是在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正如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新的历史征途上,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进一步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方向
包心鉴:道路的拓展,首先有一个方向的选择。方向正确,坦途一片;方向扭曲,荆棘丛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以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为前提与起点的。这种恢复和确立,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创新特色,这就是将“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有机融为一体,创造性地校准了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根本方向。
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渐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为此毛泽东曾明确提出搞社会主义不一定照搬苏联那套公式,不能教条主义地学习苏联经验。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可惜这一探索未能长期坚持下去,50年代后期即开始发生失误,以至逐步形成严重悖离社会主义本质的“左”的理论和“左”的路线,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产生这一挫折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没有选择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方
学习通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