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城市总体计划( —2030年)》
关键内容
一、总则
(一)计划期限。
近期至 ,中期至 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计划范围。
1、城镇体系计划范围:蚌埠市所辖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
2、城市计划区范围:包含蚌埠市区,怀远县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镇,五河县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新马桥镇和王庄镇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
2030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
2030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
城市性质:华东地域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域优异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职能一:华东地域乃至全国关键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交通门户之一;
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优异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新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领军城市;
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职能四:皖北地域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
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现代化大城市。
四、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经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加方法,建设华东地域优异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特色鲜明现代化大城市,不停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争取进入安徽省优异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效)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利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2)交通枢纽借势:借助高铁、淮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市枢纽地位;
(3)适度极化发展:深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发挥规模效应,不停强化蚌埠在皖北地域优势地位;
(4)设施超前:落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高标准配置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市域、辐射皖北。
2、产业经济跨越发展战略。
(1)立足优势:保持传统优势产业地位;
(2)凸显创新:利用创新优势建设皖北新兴产业高地;
(3)增速提质:建设华东地域优异制造业基地。
3、空间圈层和集聚拓展战略。
(1)产业园区化和集群化:培育特色鲜明、功效互补产业园区;
(2)设施城镇网络化集聚:经过设施服务能力集聚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
(3)区域统筹:加强区域统筹,尤其是中心城区和怀远、凤阳统筹发展;
(4)区域协调:东融沪宁、南联合淮、西引皖北、北接苏北。
4、新型城镇化战略。
(1)科技创新:彰显科技教育优势,建设智慧城市;
(2)低碳示范:建设低碳示范区,打响蚌埠“低碳城市”新名片;
(3)彰显山水:保护关键生态区域,凸显蚌埠山水园林城市格局;
(4)弘扬文化: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建设沿淮文化名城。
五、统筹发展
(一)市域空间统筹发展。
计划期内,构筑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3个产业关键镇、7个其它关键镇、10个通常镇、350个中心村(小区)城镇空间格局。(详见“六、市域城镇体系计划”)
(二)市域人居环境统筹发展。
以促进城镇居民聚居点、产业布局和生态管制空间统筹布局优化为目标,关键加强产业发展空间和城镇建设空间计划管制,有效施行对村庄建设计划引导和管理;加强关键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计划保护和管理工作,明确市域空间生态管制分区及标准。
(三)市域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发展。
关键引导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覆盖城镇、服务便利基础公共服务网络。
(四)市域基础设施统筹发展。
确定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选址和空间预留;完善城镇供电网络,推进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及排放、垃圾搜集和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计划及建设推进工作,提升市域城镇基础设施整体服务水平,改善城镇生活和生产环境质量。
六、市域城镇体系计划
(一)空间结构。
计划形成“一带两轴,一区一环”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带:沿淮发展带。
两轴:蚌埠-固镇发展轴和蚌-怀-凤发展轴。
一区:蚌埠城市区。包含蚌埠市区;怀远县城、马城镇、魏庄镇、古城镇、荆芡乡、找郢乡,五河县沫河口镇、临北乡;固镇县新马桥镇、王庄镇。
一环:中小城镇发展环。
(二)规模等级结构。
大城市1个: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
中等城市3个:即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县城,到计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20--50万
2021年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