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石钟山记》导学案.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石钟山记》导学案
 以下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石钟山记》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教学目的
、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过去的教学经验证明,将本文当作游记来讲是讲不好的,将苏轼此举上升到“实践精神",也显得不甚恰当。本文是一篇考察记,开头说作者对郦说和李说的怀疑,正是交代考察的缘起;中间记“游程"也是先访寺僧,后游绝壁,这是为考察目的而安排的;待到考察目的已经达到,便不再提游览之事,而着重抒发议论。按照考察记的要求来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显得顺理成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余方心动欲还……古之人不余欺也”这一部分。突出这个重点,可以带动文章的全局。
对“预习提示”中“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一句要作点解释——苏轼是在六月江水上涨之时去的。不可能看出山形。要防止学生因此引起思想混乱.
本课拟用三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完成练习第一题,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段,完成练习第二题.
第3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课。向课外延伸:学生自读俞樾文章(《春在堂随笔》第七卷第17条).
[说明]练习第三、五两题已在总结课上处理,第四题删去,有关翻译的练习拟放在高中二年级进行。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
,然后朗读全文,要读出语气.
3。划分本文结构。准备口答练习第一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课文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不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内容见“教学设想")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 枹(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ghóng) 罅(xià) 窾坎(kuǎnkǎn)
莫(mù) 镗鞳(tāngtà) 识(zhì) 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是通假异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和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议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

《石钟山记》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bbitco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