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
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
二○○二年八月
市1∶50万地质系列图
编纂委员会成员
主 任 委 员:后蜀
副主任委员 :汪小昆
委 员 :黎 力 安云 袁兴平 朱永琴 邓富银 吴时兴
总 编 辑 :黎 力
副 总 编 :安云 袁兴平
图 幅 负 责:朱永琴 吴时兴
容 简 介
市地跨扬子准地台和岭地槽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经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基底形成阶段、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及侏罗纪——第四纪陆改造阶段的构造——沉积演化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扬子准地台划分为台坳、上扬子台坳、大巴山台缘三个二级构造单元,以及四个三级构造单元和八个四级构造单元。其褶皱基底由青白口系板溪群组成,南华系——中三叠统主要为海相台地型建造序列,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大型陆相盆地沉积。盖层除北缘部分为印支褶皱,渝东南为燕山褶皱外,其余大部分均为喜马拉雅褶皱,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台区的断块、表层扭动。各构造单元构造形态及其在空间的分布各具特征,渝东南为北北东向城垛状褶皱,渝西小部为舒缓背斜、穹隆与向斜,其余大部分地区则表现为北北东——北东向梳状褶皱。
岭地槽褶皱系仅划分为北大巴山冒地槽二级构造单元,以青白口系龙潭河组组成褶皱基底,南华纪——寒武纪以冒地槽型沉积为主。地壳运动以印支运动为主,构造形迹多表现为北西向复合构造。
说明书及图件是在参考、利用、综合研究《省区域地质志》以及区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的。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2
第一节 构造旋回及构造层划分原则 ……………………………………………2
第二节 构造旋回及基本特征 ……………………………………………………2
第二章 构造单元划分其及基本特征 ………………………………………………5
第一节 构造单元划分及命名原则 ………………………………………………5
第二节 构造单元基本特征…………………………………………………………5
第三章 深、大断裂及基底断裂 ……………………………………………………26
第一节 深、大断裂…………………………………………………………………26
第二节 基底断裂及隐伏断裂 ……………………………………………………26
第四章 新构造运动……………………………………………………………………28
第一节 升降运动……………………………………………………………………28
第二节 活动断裂及地震 …………………………………………………………28
第五章 构造—沉积演化简史 ………………………………………………………29
第一节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扬子地台……………………………………29
第二节 南华纪—三叠纪槽台分野阶段…………………………………………29
第三节 侏罗纪—第四纪陆改造阶段…………………………………………30
前 言
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省、省接壤,南接黔北,西与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省分界。地理坐标: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1′~32°12′,。
市地处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中、西部属丘陵地貌,北、东、南为边缘中、低山区。区水系发育,气候湿润温和,交通方便。
本说明书及图件是在参考、利用、综合研究《省区域地质志》以及区和周边1∶20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截止1999年)的基础上编制的。
根据区构造形态及其在空间的分布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从而划分了以城巴断裂带为界的扬子准地台和岭地槽褶皱系两个Ⅰ级构造单元。在扬子准地台中以沙市隐伏断裂和七曜山基底断裂为界划分出了大巴山台缘坳陷、台坳、上扬子台坳三个Ⅱ级构造单元,同时根据各Ⅱ级构造单元中的不同构造形态又划分出了四个
Ⅲ级构造单元及八个Ⅳ级构造单元。在岭地槽褶皱系中,仅存一个北大巴山冒地槽Ⅱ级构造单元。
其总的构造面貌为:渝东北(沙市隐伏断裂以北)构造线多为北西向,褶皱由北往南其强度和密度均逐渐减弱,由紧闭倒转褶皱、斜歪褶皱到开阔褶皱,轴面由倾斜到直立,逆冲断层多发育于背斜核部,其规模从北往南亦逐渐减弱到不发育,据区域资料及专题研究成果,其构造形态定型为印支褶皱造山运动,构造层在城巴断裂带以北为南华系代安河组—寒武系八
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