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简图看懂古建筑之屋顶
12
顶
66
ww9981(武汉) 20XX-03-07 22:39:58
只看楼主 回复
中国古建筑屋顶常见五种结构方法,即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和攒尖建筑木构架;屋檐有单层、双层和多层形式。这么两项组合起来屋顶样式有了更多改变。
蓟县独乐寺东院建筑 清 卷棚硬山顶园林建筑
屋顶样式出现次序据考证推断为庑殿、悬山、歇山最终为硬山。歇山出现要晚于庑殿及悬山,学者们基础认定歇山是在汉代以后南方地域形成屋顶形式,并在南北朝时传至北方地域。隋唐统一是以北方吞并南方,即使隋唐制度吸收了很多南朝原因,但在名义上仍以北方为正统,庑殿作为北方地域传统屋顶形式也取得对应正统地位,所谓庑殿高于歇山要求应该即在这一时期形成,唐要求“宫殿皆四阿”,这个四阿就是庑殿式。
正定开元寺旧山门 明清 硬山顶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和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硬山顶是两坡出水五脊二坡式,特点是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两面屋坡。左右侧面垒砌山墙,多用砖石,高出屋顶。屋顶檩木不外悬出山墙。屋面夹于两边山墙之间。和悬山顶不一样,硬山顶最大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因为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可能伴随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取。和悬山顶相比,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而悬山顶有利于防雨水,所以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则多用悬山。
长子法兴寺菩萨殿 明清 悬山顶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是两面坡顶一个,也是中国通常建筑中最常见形式。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多用于民间建筑和次要地位建筑如神橱、神库、配殿等,通常较关键建筑,全部没有用悬山顶。悬山顶通常有一正脊和四垂脊,也有没有正脊卷棚悬山,山墙山尖部分可做出不一样装饰。悬山顶是两坡出水殿顶,五脊二坡。两侧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
长子法兴寺圆觉殿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重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所以又称九脊顶。因为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仿佛“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样式。歇山式屋顶两侧形成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歇山顶屋脊上有多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使用方法全部有严格等级限制。歇山顶出现晚于庑殿顶,现存最早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唐代南禅寺大殿。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部分建筑物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明代时重檐歇山更广为利用到殿宇建筑之中,超越单檐庑殿,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最高等级建筑样式。
蓟县独乐寺山门 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因为屋顶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内凹陷形成弧度,故又称“四阿顶”,宋称“庑殿”,清称“庑殿”或“五脊殿”,在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使用,唐时也见于佛寺建筑,以后常见于各类别建筑。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俗称“四面坡”,是“四出水”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庑殿顶出现最早,约出现于先秦时期。据《周礼·考工记》载:“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代已经有四阿屋顶,但只是四坡水茅草房而已。实物以汉代阙楼和唐代佛光寺大殿为早。
北京故宫中和殿 明清 单檐攒尖顶
攒尖顶,cuán,即攒尖式屋顶,宋称“撮尖”、“斗尖”,清称“攒尖”,是中国古代建筑一个屋顶样式,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见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垂脊,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式样。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尖顶由竹节瓦逐步收小。故宫中和殿为四角攒尖,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
重檐:在基础型屋顶重合下檐而形成。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体重,增添屋顶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雄伟感和庄重感,调整屋顶和屋身百分比。所以,重檐关键用于高级庑殿、歇山和追求高耸效果攒尖顶
2021年几张简图看懂古经典建筑之屋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