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汝芳罗汝芳(1515-1588 ) 字惟德,号近溪。学业者称为近溪先生,江西南城泅石溪( 今南城天井源乡罗坊村) 人,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嘉靖进士, 小楷有钟繇笔法。历任太湖知县、宁国知府, 官至参政。他一生深入下层, 宣讲哲理, 教化士民, 以发人“良知”和济人急难闻名于世。其学虽源于理学, 但反对“存天理, 灭人欲”的正宗教条,提倡用“赤子良心”、“不学不虑”去“体仁”,持见新奇, 颇有创见,一扫宋明理学迂谨之腐气,故被誉为明末清初黄遵宪、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嘉靖十九年(1540) , 罗汝芳拜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颜钧为师, 尽受其学, 得王艮泰州学派真传。翌年, 进京会试, 闻其父病重, 不试而归。此后, 退居故乡十年。在这段时间, 他四处游访, 考察社会, 探究学问,并在从姑山创办“从姑山房”,接纳四方学子,从事讲学活动。嘉靖三十二年(1553) ,罗汝芳进士及第,授太湖( 今安徽太湖) 知县。在任上立乡约, 饰讲规, 召集诸生讲学, 公事多在讲席上办理。两年后, 朝廷提升他为刑部山东司主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 , 出任宁国( 府治今安徽宣城) 知府。他为政重教化, 以讲会、乡约为治, 又主持修缮径县、南陵、太平等县的城池, 政绩斐然。嘉靖四十四年(1565) , 因父丧回南城守制。万历元年(1573) ,罗汝芳守制期满,复为朝廷起用,补东昌( 府治今山东聊城) 知府。他治理东昌有如宁国,末满三月,即令士民大为叹服。不久, 改官云南道巡察副使, 分守永昌。上任之后, 即着手整治昆明堤, 疏浚滇池, 兴修水利, 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很大便利。万历五年(1577) , 罗汝芳官拜右参政。不久, 因公进京, 应邀至城外广慧寺讲学, 朝中人士纷纷前往听讲, 引起了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的不满, 疏劾他“事毕不行, 潜往京师, 摇撼朝廷, 夹乱名实”, 罗被罢官归里。万历十六年(1588) 九月二日卒,享年 74 岁。罗汝芳一生的成就, 主要体现在理学思想方面。青年时代, 他受到了明朝程、朱学派理学家薛垣的影响, 认为“万起万灭”的私心杂念长久以来就困扰着自己,必须把它除去。于是,便在寺中闭关静坐,在几上置水一杯、镜子一面,要使自己的心像水一样静、镜一样平,久之, 遂成重病。其父授之以王阳明《传习录》, 使他领会了“致良知”的学说, 其病方愈。后来, 罗汝芳赴南昌会试, 师事颜钧。颜钧认为, 人的天赋道德观念是永远不会泯灭的, 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时刻保有着它, 人只要发扬这种道德观念就可以了, 因此, 人们的道德修养根本不必从“制欲”人手。罗汝芳听后, 如醍醐灌顶, 完全接受了这种“制欲非体仁”论, 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学观点。罗汝芳反对朱熹、王阳明等人所倡导的以省、察、克、治为基本手段,以“制欲”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修养方式,并认为这是与孔孟之道相违背的。罗汝芳认为, “大道只在自身”,人的目视、耳听、饮茶、吃饭、早起、夜寐、相对、问答, 以至弹子的转动, 肌肤的痛感, 无一不是这个“道”的作用和表现。只要具备了一个肉体的形躯, 就有了做圣人的条件。他主“拟不学为学”,“以不虑为虑”, 不学不虑, 就可以造就“良知良能”。在他看来, 人的良知是永远不会泯灭的, 不以修炼而增, 也不以不修炼而减, 圣愚
罗汝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