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功效及作用
别名异名
主田(《神农本草经》),重泽、苦泽、甘泽、陵藁、甘藁、鬼丑(《吴 普本草》),陵泽(《广雅》),肿手花根(《药材资料汇编》),猫儿眼 (西北)。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2、切制切碎或切片。
性味归经
【性味】苦、甘,寒,有毒。
【归经】入肺、脾、肾、大肠四经。
功效主治
1、峻下泻水:水肿为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其制在脾。甘遂 味苦能降泻,根药主下沉,归肺、脾、肾诸经皆与水液气化调节相关, 故功专行水而为泻水除湿峻品,《珍珠囊》谓“乃泄水之圣药”。常 用于水湿壅盛以致的水肿胀满,二便不通,形证俱实者。
2、涤痰逐饮:水之所停,凝则为痰饮,逆则为肿胀。痰饮为患, 主要责之在肺脾等脏。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甘遂味苦性寒, 降泄除热,入脾肺诸经则可制其痰源,理其痰器。《本草衍义》称“专
于行水,攻决为用”;《药性论》言“能去痰水”,故为涤痰逐饮之 要药。
3、消肿散结:本品味苦而甘,性寒有毒。苦能降泄燥湿,寒能清 热泻火,有毒则可攻毒。故本品研末调敷外用,有消肿散结之功,可 用于疮毒痛胂诸证。《本草从新》曰:“有治水肿及肿毒者,以甘遂 末敷肿处,浓煎甘草汤服之,其肿立消。”
4、缓急止痛:善泄经隧水湿而通脉络;又兼甘味,更可缓解痉挛 拘急。故外用贴敷患处,有缓急止痛之功,尤对痰湿阻滞经络,导致 肢体麻木重着丽痛者适宜。《本草纲目》载其治“麻木疼痛,捣饼贴 之”有效。
5、解治蛇毒:本品苦寒有毒,既能泻火解毒,又能以毒攻毒。故 用本品研末外敷,可治毒蛇咬伤。《本草品汇精要》讲:“甘遂,解 蛇毒。” 鉴别应用
生甘遂峻下力猛,有毒,多外用。醋、煨甘遂,毒力有减,善逐
水消肿。甘遂与大戟、芫花,三药皆为峻下逐水之品,然药力以甘遂 最盛,大戟,芜花次之;毒性以芫花最烈,甘遂、大戟稍缓。甘遂善 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痰癖水饮,此其同中之异。
用法用量
内服:~3克。本品有效药用成分不溶于水。故少以煎汤,多 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本草经集注》)。
2、凡气虚、阴伤、脾胃虚弱,久病形衰及孕妇等皆当忌用。
1、
【配伍应用】
配甘草,“十八反”曰:甘遂反甘草。然现代药理研究,尚 未就此定论,正反结果,皆有报导。况二药伍用,古有方证。《金匮 要略》甘遂半夏汤,即为二药相配之例,取 其相反相成而具下水去
饮,攻破利导之效。《医宗必读》讲:“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 行,取其相反而立功也。”
2、配牵牛子逐水泄热通便。牵牛子性清降,走气遭,通三焦,泻 水利尿。二药相须,则逐水通便之力大增,使水热壅实之邪由二便分 消。故《圣济总录》二气汤以此二药为方,专治水肿腹满,二便不通 等证。
3、配大黄泻热逐水散结。大黄气味俱厚,长于泻实热不通。二药 配合,相须相使,既大增攻破散结之功,又倍添逐水泻热之效,为治 水热内壅,水饮结胸等证的常用对药。
4、配芫花、大戟攻逐水饮。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痰癖水 饮。三药合用,其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之功甚著,经隧、脏腑、 胸胁等积水皆能攻逐,故《圣济总录》名此为“三圣散”。
5、配白芥子祛痰逐饮。白芥子辛温走散,专入肺经,善治皮
甘遂-功效及作用汇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