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 来源: ][ 作者: admin] [ 日期: 2010-1-18 18:53:38] [ 点击: 58263 次] 摘要: 由于受生存背景、民族语言、宗教、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新环境、新思想的相互碰撞中, 其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强化, 而国家认同意识相对淡漠。对此, 本文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情感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相结合,发挥节日等象征性符号在国家认同感建构中的作用等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国家认同首次被引入政治学是在2O世纪7O 年代行为科学革命时期, 主要与处理政治发展、政治整合以及国际关系等议题有关。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定义及国家的对内对外的属性, 可以从两个层面概括国家认同。在对外方面, 国家只有保持其主权的独立性得到他国的承认和国际社会的认可, 国家才能得以存续。因此, 国家认同就是在有他国存在的环境下,人们构建出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 在对内方面, 国家的存在除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外,还必须获得主权范围内成员的认同, 对个人来说, 国家认同指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归属感、依恋感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情感上的结合, 对国家的合理性表现出无尚的忠诚,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对国家的政治权威、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和政治过程等方面的理解、赞同、支持和追随。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他们的国家认同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政治素质的高低, 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会在民族地区产生示范效应,从而将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对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直到 2O 世纪 90 年代, 情况才有所变化[1] 。这一领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 951 年 Piaget 和 Weil 的研究 L2] ,他们对日内瓦青少年进行访谈, 以了解他们对祖国的理解, 以及对本国与他国关系的理解等问题, 但是这项研究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一重视。 20 世纪 6O 年代和 70 年代初出现少量的深入研究,当时研究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的国家地理知识、青少年对国家的认知能力、青少年国家概念等问题上,代表性的研究有 Jahoda 所做的苏格兰青少年对他国的观念和态度、对国家和民族观念的研究], Tajfel 和 Jahoda 为考察青少年对自己国家、对其他国家的观念和态度进行的跨国研究 H] ,此外,还有 Lambert WE. gaKlineberg ,O .和 Johnson 等的探讨]。 1973 年之后该领域的研究一度销声匿迹,直到 2O 世纪 90 年代, 国外学者对于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研究兴趣又起, 尤其是许多欧洲心理学者,如 Barrett j, Lyons[ ,和 Cinnirellac 胡等都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领域当中, 很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包括英国、荷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等。除了进一步探讨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外,研究还扩展到国家认同与地区认同(RegionalIdentity) 的关系、超国家身份认同(supranationalIdentity) 如欧洲身份认同(European Identity) 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 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国内针对特定区域特殊群体(如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的国家认同教育的研究较为少见, 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20 世纪 9O 年代以来,国内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认同理论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 出版了相关专著, 如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 和张海洋的《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更多的是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性[1¨,以及族群认同与国族认同之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研究, 而针对青少年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的国家认同教育研究却非常少, 有限的相关研究如王嘉毅、常宝宁、丁克贤在对南疆地区 2116 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后发现: 南疆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较民族认同更为积极,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高低随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变化, 但这种变化不是直线的, 其中高三学生的国家认同最高, 高一学生的民族认同最高。但同汉族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国家认同偏低而民族认同偏高。对维吾尔族青少年来说, 国家认同的形成并不会消弱或排斥民族认同, 相反, 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提升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 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民族意识¨]。刘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